中药磷脂复合物探究进展

中药磷脂复合物探究进展

ID:31744363

大小:70.56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1-17

中药磷脂复合物探究进展_第1页
中药磷脂复合物探究进展_第2页
中药磷脂复合物探究进展_第3页
中药磷脂复合物探究进展_第4页
中药磷脂复合物探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药磷脂复合物探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药磷脂复合物探究进展[摘要]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分别从中药磷脂复合物的制备机制、工艺、表征及跨膜吸收等方面介绍中药磷脂复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在适宜的条件下,中药与磷脂形成复合物,其理化性质比原药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吸收较原药更好,生物利用度也明显提髙。因此中药磷脂复合物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开发前景。[关键词]磷脂复合物;制备机制;制备工艺;表征;跨膜吸收磷脂复合物是药物和磷脂分子通过电荷迁移作用而形LOP成的较为稳定的化合物或络合物。因其制备简单,成本低且可改善原药的理化性质,提髙口服生物利用度,目前国内外均有磷脂复合物产品上市,例如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等

2、。在化妆品、保健品等行业的应用也较广泛。按照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溶解性和渗透性高低不同,可将药物归为4类:第I类药物为高溶解度、高渗透性;第II类药物为低溶解度、高渗透性;第III类药物为高溶解度、低渗透性;第IV类药物为低溶解度、低渗透性。很多中药成分虽然有确切的药理作用,但因其属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第III,IV类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研究将溶解性差的第III,IV类药物与磷脂形成复合物,目的是希望借助磷脂的亲脂性改善原药的肠道吸收以增加生物利用度。1磷脂复合物的制备机制目前磷脂复合物的形成机制主要有2种观点:分子间作用力观点和反胶束理论[1],

3、而多数研究倾向于分子间作用力观点。磷脂类型一般有磷脂酰胆碱(卵磷脂)(PC)、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PE)、丝氨酸磷脂(PS)、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酸(PA)等。但制备磷脂复合物的磷脂,其磷酸相连的基团一般需有胺基,如PC,PE,PS等,其中磷脂酰胆碱使用得最多。磷脂酰胆碱的结构式见图1,R1,R2为脂肪酸坯基,多为14〜24碳化合物,结构特点是有由磷酸相连的胺基基团构成的亲水基和脂肪酸链构成的疏水链。分子间作用力观点认为,由于其结构中磷原子上的龛基氧原子有较强的得电子倾向,而氮原子有较强的失电子倾向,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与一定结构的药物分子形成复合物。

4、此类药物须具有给电子或接受电子能力,才能与磷脂通过电荷迁移力、氢键作用、范华德作用力形成复合物,如姜黄素结构中,酚軽基上的氧具有负电性,推测其可以与磷脂酰胆碱中带正电性的季胺氮产生偶极-偶极作用力形成复合物[2]o2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工艺磷脂复合物的制备一般在非质子传递溶剂中进行,如芳炷、卤素衍生物或某些环醞等,这是因为磷脂与药物结合的键为分子间作用力,若在可电离的溶剂中这种作用力易被打破,故选择非质子溶剂。药物一般不溶于这类溶剂,但反应所得的磷脂复合物可溶于其中。反应通过加热、搅拌、回流等手段处理而制得,制备好的复合物可通过蒸发或真空去除溶剂得到,也可用冷冻

5、干燥法或非溶剂沉淀法分离得到。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工艺评价指标一般采用药物与磷脂的复合率。复合率的计算一般是利用药物不溶于氯仿,而磷脂和磷脂复合物均易溶于其中的特性。将一定量的药物(W2)和磷脂一定条件下反应后,除去反应溶剂,再加入氯仿适量,充分溶解其中的磷脂及复合物,去除上清液,再用少量氯仿洗涤,收集沉淀,干燥并称重即W2。药物的初始投药量与沉淀量的差值即为与磷脂复合药物的量(W2-W2),从而可以计算出药物与磷脂的结合率,复合率二(W2-W2)/W2X100%o而磷脂的组成与质量、反应溶剂的选择、药物与磷脂的投料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等因素都会影

6、响药物的结合率,因此可通过试验筛选出最佳制备工艺。部分生物药剂学III,IV类中药活性物质磷脂复合物制备的最优方案见表lo3磷脂复合物的表征3.1磷脂复合物的鉴别磷脂复合物中药物与磷脂分子之间以非共价键连接,因此磷脂复合物可经过多种分析方法来鉴别,包括紫外、红外、核磁共振、热分析、X-射线衍射法等,其中热分析是最常用的鉴别方法。3.1.1紫外吸收光谱紫外是经典的分析方法,通过物质的紫外吸收光谱可大致判断出物质中的价键结构。磷脂复合物与原料药相比,紫外吸收图谱上不会出现新的吸收峰,这是因为磷脂与药物之间不是以共价键连接的。在梔子昔、大豆卵磷脂、二者混合物及其磷

7、脂复合物的紫外扫描图谱中并未出现新的紫外吸收峰,即没有形成新的化合物[17]。3.1.2红外吸收光谱药物结构中的官能团在红外图谱中显现特定红外吸收峰,由于磷脂与药物的相互影响峰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移动。从黄苓昔磷脂复合物的红外图谱中可看出,图谱中同时具有黄苓昔、大豆卵磷脂红外光谱的特征,而黄苓昔的黄酮骨架振动峰受到磷脂的作用发生了较大变化,呈向高波数移动的趋势。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磷脂复合物中黄苓昔与大豆卵磷脂基本化学结构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未形成新的化合物,也不是混合物,而是一个磷脂复合物[⑻。3.1.3核磁共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

8、磁波,可以绘制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对黄苓昔、大豆卵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