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古城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镇江古城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ID:31801330

大小:93.64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1-18

镇江古城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_第1页
镇江古城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_第2页
镇江古城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_第3页
镇江古城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_第4页
镇江古城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_第5页
资源描述:

《镇江古城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镇江古城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结构性规划方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1年6月12日一、规划范围规划镇江古城风貌区东起宝塔路,西至伯先路,南至宝盖路,北到中华路,规划用地面积为76.24公顷。二、规划目标与原则1、保持“古城风貌保护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特征,保护传统民居和街道所保留的历史信息,保持传统街巷的空间尺度和界面特征。2、在保护古城风貌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有序更新和开发,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提高居住生活品质。3、以大西路商业街、伯先路近代建筑群、西津渡口为依托,发展高档商业、办公和旅游功能,带动整个西区的发展

2、与繁荣。4、将周边长江、运河、云台山和宝盖山的自然景观纳入“古城风貌保护区”,实现自然环境和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第一部分现状一、土地使用现状1概况镇江古城风貌区规划范围内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大西路两侧沿街以商业为主,此外还包括金融、办公、工业及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等。2、用地布局居住用地共59.16公顷,占总用地77.6%,其中传统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大西路以南,宝盖路以北地区,以及中华路以北的街坊内,用地较为完整。其它居住地区大部分为近几年新建,或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宝塔路北段沿街、大西路沿线以及大西路、迎江路和中华

3、路之间地区。商业用地共4.62公顷,占总用地6.1%,主要分布在大西路两侧沿街地区,基本上以零售批发商店服务行业为主,中华路与宝塔路南段有规模较大的沿街集贸市场,人民街大西路东北处有一小商品市场。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长江路南侧,大西路中段;部分小工厂散布在传统居住区内。行政办公用地主要分布在大西路与山巷的交叉口以南,以及伯先路沿线。文化娱乐设施主要分布在福音堂周围地区。学校、居委会、派出所等各项居住服务设施则零星分布在各街坊内,布局较为零乱。现状用地平衡表用地分类(大类)用地面积(ha)比例佛)用地分类(中类)用地面积(ha)比例佛

4、)居住用地(R)59.1677.6住宅用地55.8873.3居住区服务设施用地3.24■1.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C)6.869.0行政办公用地1.391.8商业服务用地4.626.1文化娱乐用地0.360.5医疗卫生用地0.210.3宗教用地0.290.4工业用地(M)2.132.8一类工业用地0.480.6二类工业用地1.652.2仓储用地(W)0.330.4仓储用地0.330.4道路广场用地(S)6.108.0道路用地6.10&0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0.10.1邮电设施用地0.090.1环卫设施用地0.010.01绿地(G)

5、1.31.7公共绿地1.31.7综合用地0.160.2综合用地0.160.2现状建设总用地76.24100二、道路交通现状现状道路用地面积为6.10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8.0%o古城风貌区内除了以“路”命名的道路为交通性道路,可以通行机动车外,以“街、巷”命名的道路大多仅可通行摩托车、自行车,因而基本保留了古城风貌区原有街巷格局特征。目前古城风貌区内可满足的交通量较小,原有道路系统可分成以下三级道路:(1)城市交通性主干道一一长江路,可通行大型机动车,断面宽度40米。(2)区内交通性道路一一只允许通行中小型机动车,断面宽度为17米

6、以下,7米以上,包括有迎江路、伯先路、大西路、中华路、二马路、宝塔路和宝盖路。(3)街坊内生活性街巷一一交通方式以摩托车、自行车和步行为主。这一等级的道路多以“街、巷”命名,路面宽度不等,界面退进丰富,路面的铺装以块石、条石、片石、砾石为主,基本上保留了古城风貌区原有街巷格局和风貌。古城风貌区内缺乏完整的公共交通系统,公交与出租车主要集中在大西路和宝盖路上。该区内无专用的社会停车场,现状机动车主要沿大西路两侧沿街停放,在一定程度上对大西路的交通通行条件造成影响。三、建筑风貌现状镇江古城风貌区西靠“西津渡口”及伯先路近代建筑保护区。

7、区内拥有大量的保存较完好,规模较大的传统民居建筑群。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历史性公共建筑,如:清真寺、太平天国水师衙门、布业公所等。是体现镇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貌的主要特点为:1、规划区紧靠“西津渡口”及伯先路保护区,对镇江整体城市历史风貌的体现具有重要地位,各级文保、文控单位及较有特色的传统建筑分布范围较广。2、大量传统民居建筑群形制基本未遭破坏,形成较具规模的历史性生活街区。由多幢建筑组织而成的典型传统建筑群则分布集中在大西路以南的伯先路一大龙王巷一宝塔横街一线及大杨家巷、打索街一带地区。3、区内传统民居

8、建筑整体风貌上风格较统一,集中体现在平面布置形式、建筑材料、屋顶形式及侧面山墙形式上,体现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地方民居特色。同时,同一时期形成的大量公共建筑则集中反映了镇江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对了解镇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风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