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交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

三交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

ID:32026273

大小:1.80 MB

页数:46页

时间:2019-01-30

三交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_第1页
三交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_第2页
三交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_第3页
三交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_第4页
三交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交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前言二十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水稻育种上发生了两次大的革命,第一次是五、六十年代的矮化育种,第二次是七十年代的杂种优势利用。这两次革命使水稻育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我国及世界水稻产量发生了两次大的飞跃,对于满足不断增长的人El对粮食的需要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虽然就目前杂交水稻发展现状而言,我国仍处在世界的前沿,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的杂交水稻产量已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长期处于徘徊局面,综合性状更加优良、产量能明显上一个新台阶的新组合很少。用于配制优质杂交稻的育种材料少,使现有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稻组合除少数组合外,极

2、大部分组合的米质不理想。不育系少,细胞质单一,我国转育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不育系主要是野败型珍汕97A、V20A、协青早A和II一32A等,潜伏着大面积病虫害的危险。尤其是杂交早稻大面积应用的不育系少,以金23A和中9A为主,对稻瘟病抗性差,且易衰退。基于上述目前杂交水稻育种上存在的问题,急需新的育种途经来加以克服。利用三交种杂种优势在玉米和高粱中较为普遍,玉米的三交种能把三个自交系的优良性状集中于一体,并且可提高制种产量,减少制种面积,提高经济效益。国外推广的三交高粱,具有比三系单交种更广泛的适应性,在不良条件下具

3、有稳定的产量,且制种产量较高。此外,在油菜(胡宝成等,1996;李云昌等,1996:李大雄,2000)和棉花(靖深蓉等,1987)等作物上都有三交种的研究及应用。我国水稻三交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直到九十年代及最近仍有三交种的栽培及遗传育种研究报道(杨仁崔,1979,1982;李世英,1986;陈立云。1987;苏孝道,1990;郭蒲清,1992;童继平,2001;徐寿昌等,2002)。利用优良水稻不育系作母本,用另一个经济性状好并具有全保持能力的优良水稻品种作父本(称临时保持系)杂交产生杂种不育系,

4、再与恢复系配组制种,产生供生产上利用的杂种,称为三交杂交稻。由前人[25-30]的研究结果可看出三交种对于相应单交种具有如下优越性:首先,能丰富遗传背景,增加目的性有效基因。通过利用具有优势互补的临时保持系,有目的地加入某些遗传力较高的产量和品质有利性状(如千粒重、穗粒数等),对改善原单交组合的产量构成和品质将起到重要作用。其次,能提高杂交稻制种产量。制种产量高低除受母本开花习性及恢复系高度、花粉量大小等影响外,还与不育系生长势强弱有很大关系。三交制种所用的不育系,是用临时保持系繁殖的实为杂种一代不育系,其本身具有较强

5、的生物学优势,同时杂合不育系柱头大、外露率高为显性遗传。第三,能提高杂交稻的抗性。水稻对主要病虫害的抗性,特别是对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抗性多数表现为显性遗传。因此,可有目的地把不同生理小种的品种用作为临时保持系,并注意导入某些显性抗病基因,把较多品种的抗性大部分或部分暂时统一在杂种一代加以利用,即三交有利于把更多亲本的更多抗性显性因子结合在杂种一代,从而提高杂种的抗逆力。第四,能加速和扩大对优怠品种(系)的杂种优势利用。新育成的优良品种(系)作为杂交稻加以利用的最便利方法,就是将其转成不育系后参与杂优配组。这样,

6、不仅需要时间,而且由于现有的不育胞质不一定能把它们转成全不育的不育系,或转成后开花习性不好,以及随回交代数的增加而不育度有所下降。但只杂交一次,只是部分利用其微效恢复基因,则杂种不育系的不育度可以达到标准,且因适当增加了微效恢复基因。可提高杂交稻的结实率。前人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早籼稻大多数具有雄性不育保持能力,即现有早籼品种大部分可作胞质不育系的l临时保持系而加以直接利用。因此,可通过三交方式,将其做临时保持系参与配组。充分利用其优质、抗病、配合力强等优点。从而扩大了品种的利用范围。最后,粳稻材料大部分为保持系,对我

7、国目前各类细胞质源的不育系都能保持,为选育三交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利用籼型胞质不育系与具有粳稻广亲和基因的保持系进行杂交,获得籼、粳杂合不育系,再与广亲和恢复系配制三交种籼、粳杂交稻,则有可能解决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难题。由于受到育种材料和不育系纯度等条件的限制,前人对有关三交杂交稻的研究未能深入,只是对三交杂交稻增加F。代产量和制种产量等现象进行了初步观察和研究。但通过对三交稻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系统分析以了解纯合不育系、l临时保持系、杂合不育系和恢复系对三交杂交稻各主要性状的影响;三交杂交早、中晚稻主要性状遗传规律的

8、差异和三交杂交稻选配主要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尚未有过报道。为此,本研究通过利用纯合不育系与不同类型临时保持系杂交,获得杂合不育系,再与恢复系杂交的方法配制了36个三交早、中晚稻组合,并配制了相应的24个三系杂交稻组合,以进行(1)早稻三交杂交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和配合力研究:(2)中晚稻三交杂交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和配合力研究:(3)杂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