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的编制与初步应用

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的编制与初步应用

ID:32114862

大小:2.92 MB

页数:79页

时间:2019-01-31

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的编制与初步应用_第1页
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的编制与初步应用_第2页
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的编制与初步应用_第3页
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的编制与初步应用_第4页
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的编制与初步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生反学校文化问卷的编制与初步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引言长久以来,学校一直被认为是传承人类文化的纽带,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因素。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大众传媒的广泛使用,目前校园中学生的“问题行为”越来越严重,如师生冲突、奇装异服、打架斗殴、逃课厌学、自私冷漠等等,而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在这些方面尤为突出。这些“问题行为"与学校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相对立,也被称为反学校文化(郑金洲,2000)。通常情况下,教育工作者把学生的反学校文化行为当作偏差行为来处理,给这些学生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并试图通过责罚、甚至心理干预的方法来消除学

2、生的这些行为。但结果却不理想,学校或老师通过严格的纪律和处罚来控制学生,只会让师生冲突更加激烈。那么面对这些愈演愈烈的反学校文化行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采用何种姿态应对呢?新马克思主义的反抗理论为反学校文化的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反抗理论的研究者认为主流文化的实施并不是平顺无阻碍的,被统治的个体也有其相对的自主性,经常会对这种统治加以转换、抵抗。学校文化是中产阶层以上子女达成政治目标的手段,是限制劳工阶层子女取得成功的工具。他们认为反学校文化是劳工阶级文化的延伸,主张劳工阶级子女在他们所处的环境(家庭、邻居、玩伴)中习得

3、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产生对学校不感兴趣、和老师冲突、逃学等叛逆行为(Willis,1977;Giroux,1983;Davies,1995)。因此,对这些新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学生的反学校文化并不等同于偏差行为,而是对主流学校文化的一连串驳斥和挑战,具有积极、正向的意义。近年来,国内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者开始纷纷重视学校文化。但是相比较外国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我国的学校文化,尤其是反学校文化研究稍显苍白。中国已经消除了阶级且具有独特的国情,外国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理论不可能完全适合我国,因此研

4、究中国国情下的学生反学校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反学校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从一个新的视角了解教育中存在的各类冲突和矛盾,更加理性的对待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并能通过这些行为去探究学生中存在的多元价值观念和行为特征,而不是一味的引言、压制。同时通过研究,还有助于探索出应对学生反学校文化的策略,进一步塑造优质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21文献综述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1.1反学校文化的起源和研究概况1.1.1英美国家逐渐成熟的反学校文化研究反学校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前身是英国亚文

5、化研究。英国的亚文化研究包括四部分:一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利用早期社会生态学方法研究地方文化、社区文化、亚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受教育社会学相关研究的影响,60年代开始探讨阶级结构、文化传统与青年亚文化之间的关系;三是70年代初根据标签理论和社会反作用理论研究青年文化和学生文化;四是70年代中期以后结合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和意识形态等文化理论,探讨当代流行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关系。这其中除了50年代初的早期社会生态学,其他部分都涉及到反学校文化问题。在英美反学校文化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

6、,D.)、威利斯(Willis,P)、艾坡(Apple,M.)、吉诺斯(Giroux,H.)等人的研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反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英格(J.MiltonY'mger)也在其巨著‘反文化:乱世的希望和危险》中专门论述了“反文化的教育”。经过40多年的发展,英美反学校文化研究逐渐成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1)反学校文化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英美国家研究者主要采用参与观察和访谈的方法研究反学校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是威利斯以12位劳工阶级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这些学生的文化表现,深入探讨学校教育

7、与社会文化结构的关系。但是由于不同研究者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其主流文化和反文化的划分标准也存在差异,使得定性研究的结果缺乏代表性和推广性。(2)主要研究对象为初中学生,但研究特色不断变化他们从劣势阶级的内心心态出发,质疑学校教育在当前社会中的作用,认为学校甄选人才制度不合理,是再制社会不平等的工具,因此反学校文化是劳工阶级子女对不平等主流文化意识的反抗。该流派主要以新马克思主义者的反抗理论为代表。持解释论观点者则认为个体行动的社会意义不是社会赋予的,而取决于个体●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本身,因此必须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细

8、节和内部运作过程。该派学者主要从能力分班现象来解释反学校文化,认为能力分班引发学生对学校规范的抵触。1.1.2国内反学校文化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国内对反学校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概念提出、介绍西方相关理论、校园反文化的实证研究等阶段。张人杰(1994)在其<校园文化与反学校文化》一文中,首次对反学校文化的内容和涵义进行论述,此外他还结合我国国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