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式数学有效课堂的理性回归

简约式数学有效课堂的理性回归

ID:32171430

大小:3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01

简约式数学有效课堂的理性回归_第1页
简约式数学有效课堂的理性回归_第2页
简约式数学有效课堂的理性回归_第3页
简约式数学有效课堂的理性回归_第4页
简约式数学有效课堂的理性回归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约式数学有效课堂的理性回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题目:简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单位:广西东兴市第一小学姓名:李东媚简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广西东兴市第一小学李东媚 【摘要】简约是数学的本色,但简约并不等于简单,简约教学追求的就是有效教学。如何在简约教学的理念支撑下创建简约的数学课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将从教学主线求“简析”、教学素材求“简当”、教学手段求“简朴”、教学活动要“简洁”等六方面加以阐述。【关键词】简约  简朴  构建 有效教学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知道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教师在四十分钟课堂背后的付出是鲜为人

2、知地。作为年轻教师,尤其需要这样,从课前的钻研教材,解读学生,到在具体设计时又要思考很多方面,如: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课件演示,有时甚至精确到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但在课后反思时,我又常常有这样的感受:这样精心设计的一堂课,表面看很完整,很丰满,但往往练习反馈出来的教学效果却没有一节简单的、朴素的家常课来得好。   通过多次观看自己的课堂录像,我发现自己公开课的课堂教学更像是一场“表演课”,学生上课时,就像在“赶场子”,我总是急急匆匆把他们往前赶,孩子们根本来不及领悟,也来不及思考,那么在练习时,问题自然就暴露

3、出来了。但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我过于想展示自己,有时正是那些我“精心”设计地环节成了我有效教学的“绊脚石”,努力让课堂在“朴实中见华美,简单中见高效”,成为了当下我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和调整。那么,如何创建简约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散发特有的“简约美”?一、返璞归真,重树“简约”理念1.教学主线求“简析”   以往为了上好一堂课,我常常会绞尽脑汁搜集很多名师的案例和资料,点点面面考虑很多,恨不得将所有好的设计都能够用上,总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的越多、越全就越好,知识、能力、情感面面俱到,常常将课堂安排得过于饱满。   

4、例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曾一度为了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这一知识点而模仿一特级教师的教学设计,在黑板上呈现用吸管制作的三个角,提问学生如果这三个是我们平常玩的滑滑梯,你喜欢玩哪个?为什么?之后通过改变边的长短来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我想那时我一定是怀着无限地憧憬把这一环节放入我的环节之中,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仔细分析了《课标》和相对应的《教师指导用书》我才发现,这一知识其实是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在二上只需了解,但我由于为了“理想中的出彩”而任意拔高了要求,学生自然迷糊一大

5、片。   由此,每堂数学课实在不应该贪多求全。备课时,抓住课的本质,理出一条“线”,每一堂课抓住主线,把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教师简简单单教数学,学生简简单单学数学。当时光逝去,在每一堂课的积淀中,我们追求的整体目标必然悄然实现。2.教学素材求“简当”   结合具体实物和图形是我们常用的教学媒介,它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名师们凭借对素材的灵活变化和高效使用,创造出了充满张力和活力的课堂。但如果运用不当,自己由于对教学素材的取用不够精炼而引起的课堂教学的散乱、繁杂便是深

6、刻地教训。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恰当选用素材,力求简单实用,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效,从而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课堂的流畅性。   其次,我认为在课堂上演绎的素材,必须是那些学生熟悉的。或许教师有时从独特的角度出发,会选择使用新的学习素材,但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不是他们熟悉的材料,那么在课堂上他们自然需要一个“研究的过程”。在没有足够的时间满足他们的好奇是,也会分散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因此在执教一上的《比较长短》这一课时,我仅用了与学生日日相伴的红、黄两枝铅笔将它们握在手中(一头看得见、一头看不见),抛

7、出一个问题“猜一猜,哪枝铅笔长?”,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一种渴求,有效将学生的处于“一探究竟”的心理状态,如此简朴的教学素材的使用收到却是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3.教学手段求“简朴”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新课程倡导教育现代化,所以在课堂实践中,我曾花很大精力去制作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似乎这样才放心,可效果却不如想象中理想。   例如在执教一下《认识人民币》,处理人民币单位元与角之间的换算这一环节时,我把学生反馈的1元=10角之间的不同兑换方法都用课件加以了呈现。可是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却只

8、有少数同学能灵活应用。再次设计时,我借助了传统的板书,将每种的方法在黑板上一一展示出来,让学生亲眼看到每一种换法,通过教学材料的充分展示,再由交流加深学生对“不管拿几种人民币来付,付出的人民币的总数都是10角”的理解,更好的突破难点,从而避免多媒体走马观花式的低效反馈。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虽然教学手段有传统和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