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与战略举措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与战略举措

ID:32425264

大小:5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04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与战略举措_第1页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与战略举措_第2页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与战略举措_第3页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与战略举措_第4页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与战略举措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与战略举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与战略举措刘炜1陈景新2摘要:虽然我国推广循环经济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这里深入分析制约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举措。关键词:循环经济制约因素战略举措循环经济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举国上下的协调一致,作为基本国策全面实施。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优势之一是体现国家宏观调控经济体制。在当前复杂艰巨的情势下推进循环经济,必须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下面分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并提出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1.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1.1

2、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主体缺位从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看,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等,要明确界定各个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各部门齐抓共管和组织协调,目前,我国改革和发展委员会主要从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入手发展循环经济,国家环保总局从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的角度发展循环经济,而科技部则把重点放在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上面,没有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龙多四靠,主体缺位,界定模糊,导致有些职能没有管理主体来负责,有些职能多个部门交叉和重叠,各部门分工不明确

3、,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管理,管理体制尚未理顺。1.2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属性界定模糊9目前我国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产业被看作是公益性行业。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医疗垃圾、建筑垃圾分别由环卫部门、环保部门、卫生部门、城管部门分头负责管理,每个部门又有自己的收集和处理系统,这些部门既是垃圾治理监督管理部门,又是垃圾处理的具体实施单位,缺乏独立经营的积极性,限制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产业的市场化。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产业进行明确定位,也没有提出其发展途径:是单独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还是在原有产业内部建立分别对应的回收再利用体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废弃物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和混合化,多头管

4、理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1]。1.3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全民意识我国社会各层面对于循环经济的概念、在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深入开展。政府层面,一些地方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全局观念和忧患意识,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仅限于企业的清洁生产,不了解循环经济多层次多环节的特点,导致在实践中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片面追求政绩观;一些地方政府虽然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实现经济增长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赢,但对于循环经济概念的理解有泛化和任意夸大其作用的倾向:一是武断地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最终实现“全新的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

5、源利用方式”,它“可解决一切环境问题”;二是错误地把循环经济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外延无限扩大,任务不明确,实践无处着落,把中国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问题的复杂性简单化了。很多地方领导人还没有摆正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成为制约循环经济工作开展的一大难题[2]。企业层面,多数企业对清洁生产、节能降耗进行技术改造投资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清洁生产只在少数大企业中收到较明显的效果,还没有全面推广到企业的生产实践当中。社会公众对循环经济了解不够,大部分人不知道循环经济为何物,公众的参与意识不强,如:现在很多城市开始推行垃圾分类,但成效不显著。公众还没有意识到个人行为对整个社会发

6、展的重要性,积极性不高,配合意愿不强。1.4国家缺乏总体规划和实施举措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选择,但目前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形成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举措,在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面,更缺乏地方政府的总体规划和必要的宏观指导,这极大地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全面推进。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规划纲要、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当中,各级政府部门分工明确,确保循环经济的组织实施落到实处,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1.5科学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我国自1985年建立GDP核算制度,19939年正式成为国民经济统计的核心指标,成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了解经济运行状况的重

7、要手段,以及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和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但是,GDP无法反映社会成本,无法反映经济增长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无法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无法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无法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相反却助长了一些部门和地区为追求GDP的高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3]。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研究,但还未发现一个公认的指标体系得到很好的应用。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