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

试论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

ID:32495824

大小:42.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2-08

上传者:赏心悦目
试论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_第1页
试论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_第2页
试论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_第3页
试论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_第4页
试论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附件四:毕业论文封面甘肃电大教育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论文标题:试论校园文化建设分校(工作站)教学点届别姓名李富婷学号指导教师是否申请学位论文完成时间年月日.. .试论校园文化建设康县豆坝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李富婷[内容提要]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品牌,它是一所学校长期历史积淀和文化的产物,也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的积淀,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是学校管理中最具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部分,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而校园文化中主要是人的文化。[关键词]校园文化构成要素人本主义办学理念一、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它是教育者依据社会的要求,按照既定教育目的和学校目标创设出来的,在教育者自觉控制下优化的、形象的典型环境,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念。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靠几个人,一朝一夕的艰苦奋斗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同心协力、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完成,需要有一个教长时间不断循环浓缩的积淀过程。具体说来,校园文化主要指全体学生与教职员工直接参与和创造的精神财富,主要指全体师生在教育、生活与劳动中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优良的学校文化不但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还能促进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并非什么新名词,而各种文化说也颇为多见。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研究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无论你怎样理解,怎样看待或是否已意识到,校园文化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外显与内隐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办学成功的校长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成功地运用于学校管理之中,开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一流学校。随着教育改革重点的转移,校园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校园文化能规范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赋予学校以活力机制,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从文化学角度看,校园文化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包括科学知识,也包括审美、娱乐等文化知识;既包括课堂学习,也包括课余活动。从学校自身来说,教育不单纯是一种知识简单的传授,还有文化气质、道德风貌、人文环境、科学氛围等等。这是一个朴实、和谐、统一的有机体,仅靠知识的传授是很难达到的。所以要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这种教育效果。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1、抽象性和相对独立性。抽象性指它是以观念形态呈现的文化现象。相对独立性既是指作为精神文化而对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独立,又是指学校的精神文化相对于社会精神文化的独立,其内涵主要是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2、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校园文化常表现为在学校中出现的现象和气氛,但反过来,学校中出现的现象和气氛不一定代表学校文化。如校园内石头上所刻录的名人名言,它是学校中的一个文化现象,但这个现象所含的精神内容是不是已经被师生所接受并内化成相应的思想及行为?一些学校用校歌来说明它的文化特色,这不是不可以,但如果这些内容只是个别的、暂时的,不构成有个性的精神品质,那么它就不能显示其文化特征。稳定不是绝对不变的,只是它有一些基本稳定的要素,如执行制度的严格,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术上的包容以及思想上的自由等等;发展性是相对稳定性的自然延伸,由于校园文化受制于社会文化,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3、群体累积性。校长对校园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但校园文化却不是靠校长个人所能创造的。校长的文化意识必须通过师生群体的认同,并表现出群体的气质和品性后才能确立和显示。这一过程不是即时式的,而是累积式的,即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形成、巩固和发展的过程。由于文化形成过程相当脆弱,因此,一个具有稳定状态的校园文化的确立必然是长期的、有反复的。校园文化不可能速成,那些认为一个校训的提出就是一种校园文化的想法是幼稚的。现存的历史名校中的一些文化内涵不是诞生在校长的话语里,而是形成于其后的传承中.. .三、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一)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代表教师群体共性的价值取向和和职业行为特征,并成为维系教师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它甚至于决定着学校及其师生的发展走向。通常教师文化表现出的独特的、具有传统色彩的特点1.教学的封闭性。教师们一般不欢迎他人介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同事之间也往往不愿意去干预别人的课堂,他们恪守“互不干涉”的原则。显然,这种封闭性的教师文化潜在地排斥开放与合作,使教师的教学趋于彼此孤立的状态。2.教学的保守性。由于传统的教师工作依赖的是经验的积累,而不是专业智能的提升,因此教师也不希望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受到挑战和冲击,于是并不主动追求革新,因而教师文化便呈现出一定的保守性。事实上教育改革的理想也会因此而并不容易落实。3.教师形象的神圣化。从孔子开始,人们把教师看得非常神圣,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形象被刻画为沉稳老练的“完人”、君子,却缺乏情感,至少是不苟言笑,表达含蓄;要求教师对学生全面负责,保障学生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师文化对于教师的要求过多过全,教师承担的责任也远超过他们的能力和条件。.. .4.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学是承传知识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这种活动强调知识信息的传递,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教师是一代代按照他们被教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文化特性会造成教师对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改革活动的不适应甚至于抵触。(二)学生文化1、学生社团的建立为学生文化的表现提供了平台在教师文化的引领下,学生在校不光是被动的受教育者,他们本身就是学习的主人、学校活动的主体。校内各种社团活动为学生自己创造了弘扬学校精神的机会。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都可以借助学生的社团活动来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外化为学生的行动,提高了学校文化精神的认同度。我校的学生“叮咚文学社”为学生作文水平提高、进行思想交流提供了方便。还利用“叮咚文苑”这块园地,对师生各种行为及学校制度进行讨论,培育了产生学生文化的沃土。2、良好班风、学风的养成,为学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倡导和培养班级核心及骨干队伍,通过内部团结一致、认识一致、行动一致形成坚强的学习集体。集体舆论对每一个成员都有熏陶、感染和约束作用,是一种集体的“凝聚剂”。我校学生良好班风、学风引人注目,建立快速信息交流的习惯,一发现设计新颖的练习,师生尽快交流。遇到学生有困难,“红领巾助学基金会”马上行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优秀的班风、学风通过师生的共同教育会得到长期积累并保存下来,其成员所表现的先进思想、治学方式、光荣事迹、良好作风,形成了学生创造的优秀班级文化。通过优良传统教育,使之上下传承,产生了引导、鼓励、催人奋进不断放大的积极作用。3、自我管理,为学生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动力学生是学校最活跃的群体,学生自主管理是构成学校文化的主体文化。现代学生观提示我们:学生主动参与、自我管理是新时期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我们学校近年来开展两项活动:一、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每天都有值日同学活跃在各自的岗位上:礼仪示范岗、午餐管理岗、两操检查岗、卫生保洁岗等。学生评比一丝不苟,自强精神、自我约束力都很强。二、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的活动空间。只要是学生活动的场所,环境、布局、内容都自己设计。从班级内宣传标语、少先队队室、图书阅览室、手工制作室等各活动室的布置,到各个中队的队旗设计都由学生自己设计。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动力,也是学生文化活动的生动呈现。4、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学生文化的显现提供了舞台.. .通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是学生文化的重要体现。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交流协作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而且,它还会把这种良好的习惯渗透到校园中的各项教育活动之中,让更多同学看到、想到、感受到,这比单纯的知识灌输和道德说教更加有效和便捷。我校进行了“学校卫生你我他”、“保护花木大家谈”、“好习惯,你真棒”、“好人好事在身边”等中队活动,对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学校建立了这样良好的学生文化基础,随着学生的多向流动,会影响更多的人,产生更加深远的社会意义。5、文化成果的积累,为学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源泉学生文化主要在校园中成长,但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需要不断吸取教师文化和外界文化的养分,在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逐渐培养而成的。学生既是学校文化成果的学习者、积累者,又是学校文化的传播者、转换者。学生的各种资料、档案、作品、作业、良好习惯、学风、班风等,都是一种文化积累,对学生个人、学校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学校文化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播和发展。学校文化也只有通过学生才能更快捷、方便、发散地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三)师生共同的创造活动1、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是忽视“人”的教学,学生被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新观念则把人看作具有独特竞争力的知识结点。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接走向知识的构建,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师生共同体的知识的生成。师生共同体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只有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学习共同体才能得以构建。2、构建共同体的学习情境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学习是情境的认知,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运用知识的情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的学习是与其工作相融合的,是基于改进自己教学的学习,是针对自己教学问题的学习,是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以其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创造的学习,基于合作的学习。因此,师生应共创教学情境,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使主要以“文本”的形式表现的“社会精神文化世界”与学生个体的“经验世界”实现“对话”;使意义之溪在师生的心灵之间流淌。师生在共同参与的“真实”情境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真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3、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师生共同体中所有成员都认可和追求的景象,即共同的奋斗目标。师生学习共同体意味着对一个活动系统的参与,其参与者共享着理解,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对共同体的意义是什么等。构建师生共同体的共同愿景,首先,要培养自我超越的学习者。对每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和每位学生都要明确自己内心的真实愿望,我应该怎么做?我应有哪些收获?有了清晰的愿景才有可能振奋精神不断促进自己的成长和不断超越自我。其次,要培养主动的学习者。共同的愿景要建立在师生全员参与并沟通探讨的基础上,是师生真心向往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共同体要有具体目标、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使共同体成员既能看到前途的美好,又能看到实现的可能性。4、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学习氛围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良性运转,教师的作用十分关键,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如果教师不求上进,满足于自己的已有知识,就难于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其次要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要做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教师要由关注教材、关注教案转向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和发现学生,教师要成为教学过程中生成信息的“重组者”四、校园文化构建的设想(一)、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教育体系。而素质教育本身,就是要在人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促进人身心结构的健全、智慧才能的开发、人格的完善,在强化基础的同时(基础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着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环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个性、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二)、以人与自然为主题校园世界是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凝聚着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信息,它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尤其反映了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学生在与其无数次的"视界融合"中不断得到陶冶和塑造,正所谓:景观是校园的陶冶之源,解读是精神的建构之本。人与自然的融合,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志趣变得高尚,道德得到升华。(三)、以互动发展为方向我们以教育社会学为基点,依据交互决定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合作教育理论以及“活动--建构”教育理论提出“互动发展”教育观,其要点有三:1、人并非单一、孤立的存在物,而是在与周围人及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即互动中存在和发展的。2、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互动过程,在这过程中,客体的改善和主体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 .3、学习不仅是对事实的了解和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在民主化的文化活动中通过人与人(或物)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实现学习者本人的自主性发展,并获得作为主体人的人格与心智的真正发展。(四)、以学生自主为原则主体性,意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育在当今基础教育领域已成为主流,素质教育的发展观要求教育工作者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逐步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地协同发展自己的智能、情感、个性与行为,从而促进他们自主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与氛围的创设中,自然离不开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五)、以橱窗和版报作为宣传校园文化的阵地在文化颓废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学校德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缺乏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制度化的以说教为特征的育德模式遭遇重重困难,教育的本性(超前性)与道德的本质(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知”、“情”、“意”、“行”的良性互动中,塑造知行统一、品德高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总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人与自然为主题,以互动发展为方向,以学生自主为原则,以橱窗和版报作为宣传校园文化的阵地,逐步调动起校园环境整体育人的功能,充分体现出“时时、处处、人人”的育人时空观,开创了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