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资料

三北防护林资料

ID:32519839

大小:150.3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10

三北防护林资料_第1页
三北防护林资料_第2页
三北防护林资料_第3页
三北防护林资料_第4页
三北防护林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北防护林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改造自然的行动。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1978年,国务院批准启动三北防护林时明确指出:"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造林种草,

2、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从文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上马三北工程的自然和经济背景,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三北工程的历史使命。概括地说:三北工程的主战场在农村,主要服务对象是农牧业,建设主体是农牧民。国家希望建设三北工程,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良性互动,促进防风固沙与治穷致富协调发展,达到蓄水固土与兴林富民的多重目标。防沙治沙是三大任务之一。三北防护林对防治沙尘暴的直接作用主要是减弱动力。虽然大气环流形成的大风不是人力所能消除的,但是通过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可以减弱地表风速,达到减轻沙尘

3、暴的效果。这是三北工程的直接功能。最根本的是通过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发展农牧业生产力,减轻对沙质土地的经营压力,反过来促进植被恢复和发展,达到减弱动力源和物质源的双重效果。三北防护林实际上是通过阻挡来自蒙古、新疆的沙尘来实现减沙的目的,但同时也使得南下冷空气中的地面部分抬升,从而减少了华北地区低空区域南下冷空气的动力,在近年来,北极冷空气势力减弱的双重作用下,使得华北、东北、江苏、安徽地区成为南方湿气流控制的地区,从而形成雾霾,并且长期不能扩散。现在强烈呼吁,砍掉三北防护林中的高大树木,改在沙地上种草,来减少沙尘暴,使南北空气自由流通,减少华北、东

4、北的雾霾天气。(2010年)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

5、于1978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  “三北”防护林体系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北部边境,南沿海河、永定河、汾和、渭河、洮河下游、喇昆仑山,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1个县(旗、区、市),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42.4%。从1978年到2050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规划造林5.34亿亩。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4.95%。  在总体规划中的三北地区,有八大沙漠

6、、四大沙地,其中面积为133万平方公里,大于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这里曾经是水草肥美的农、牧区,如今已是遍地黄沙,年风沙日达30~100天,下游河床已高出地面10米以上。  干旱、风沙和水土流失,带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十年九旱、不旱则涝”制约着这一带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防护林工程对三北地区生态平衡的重建、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总体规划要求;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草原植被基础上,采取人工造林、飞机播种造林、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方法,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体、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以及薪炭林和经济林等,形成乔、灌、草植物相结合,林带、林网、片

7、林相结合,多种林、多种树合理配置,农、林、牧协调发展的防护林体系。  这项工程,根据我国国情,采取民办国助形式,实行群众投工,多方集资,自力更生,国家扶持为辅的建设方针,走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护林建设之路。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造林中重视依靠科学技术。我国在“流动沙地飞播种造林”、“旱作林业丰产”、“窄林带、小网格式农田防护林网”、“宽林网、大网格式的草牧场防护林网”和“干旱地带封山育林育草”五大难题的研究及其有关新技术大面积推广,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到1995年,完成人工造林18.1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

8、盖率由原来的5.05%提高到8.2%,12%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其中有4万多平方公里“不毛之地”边成森海。三北地区有1/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