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章与翻译

桐城文章与翻译

ID:32526380

大小:125.8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2-11

桐城文章与翻译_第1页
桐城文章与翻译_第2页
桐城文章与翻译_第3页
桐城文章与翻译_第4页
桐城文章与翻译_第5页
资源描述:

《桐城文章与翻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桐城文章与翻译——以严复、林纾为中心吴微摘要:桐城古文作为古文的正宗和化身,笼罩了文言写作。在边际游走中自身也得到了扩容和更新。严复、林纾凭借这种扩容了的桐城文章作为工具,译述西方学术思想和西洋小说,输入外来文化;与教育紧密关联,哺育了新一代知识青年。在晚清民初的文化转型中,引发了第二次文化输入高潮,为中华文化的更新贡献非凡;借此也成就了桐城文章的最后辉煌。但亦因此自毁根基,好景不长,带着“桐城谬种”恶谥,黯然而熸于五四大潮。关键词:严复林纾桐城文章翻译桐城古文传衍至晚清,颇有些“强虏之末”的景象。不仅领军人物才力不逮三祖,难以威仪天下,而且后继乏人,文脉殆息。吴汝纶曾自言

2、:“文非吾之至者”。张宗瑛《〈吴先生墓志铭〉》《吴汝纶全集》(四)P1150,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拙作古文,千万不可付刻。古文最难成。我所作甚少,皆凡下无卓立者”。《与王子翔》,《吴汝纶尺牍》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作为桐城派“最后宗师”居然对自己的古文“深自愧恨”,缺乏起码的自信。不仅如此,他对门下弟子的古文创作也颇不中意。曾云:“马通白近寄其母行状,乃不惬人意。吾县文脉,于今殆息矣”。《答张廉卿》,《吴汝纶尺牍》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当然,桐城之“高古深远长”非朝夕就能覆亡。尽管“纯粹”的古文创作“不惬人意”,但由“桐城家法”训练而成的桐城文人其眼光、学识

3、和文化情怀仍然令人称道,其中的佼佼者由桐城文章“旁逸斜出”,在文化教育领域的诸多建树,仍然名动京师,称誉天下。章太炎曾与夏曾佑书云:“鄙人乞食海上,时作清谈,苦无大匠为施绳削。又陵适至,乃以拙著二种(指《訄书》《儒术真论》)示之,必当有索纠正,亦庶几嵇康之遇孙登也。”《中国哲学》第6辑,P334-335。转引自孙应祥:《严复年谱》P145,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高傲之太炎先生如此“礼贤下士”,并不多见。之所以如此,在我看来,严复的译著是其心悦诚服的关键。回望晚清民初,以严复、林纾为代表的桐城文人以古文翻译西学,绍介新知,别开生面,为桐城古文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

4、时人所推重和景从。桐城文章作为新学的文化载体,也由此展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时代魅力。但是,“暴得大名”的严复、林纾,连同桐城文章,却好景不长,失落于五四新文化大潮,被无情遗弃;“光焰”了二百年的桐城派也由此以“桐城谬种”恶谥黯然而熸。前因后果,意味深长。本文试图就此钩稽史料,展开论述,以严、林为中心,解读桐城文章与翻译的“别样风景”。一、从几则“告白”谈起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林纾译述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甫经脱手,就被慧眼识珠的友朋刻印成书。翻阅1898、1899两年的晚清报刊,便可发现多则《巴黎茶花女遗事》和《天演论》的发售“告白”。读来饶有意味,不妨择其最早、最有意味者转

5、录如下:(一)《中外日报》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十五日(1899年4月24日)头版刊载《巴黎茶花女遗事》、《新译包探案》、《长生术》三种合印发售“告白”:“《巴黎茶花女》小说,情节变幻,意绪凄恻。前经福建某君译出付刊,现本馆特向译书之人用巨资购得,另用铅字排印10发各省销售,并附《新译包探案》、《长生术》二种,不日出书。如有喜阅者请至本馆及各书坊购取可也。昌言报馆白。”1897年夏,林纾笔述成《巴黎茶花女遗事》据张俊才《林纾年谱简编》,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P23,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光绪二十五年正月(1899年2月)以“畏庐藏版”在福州正式印行,不到三个月

6、,在上海的昌言报馆即发布重印广告。其传播速度之快,即在今天亦罕有其匹。大概是觉得上述“告白”未能尽述译作风采,于是,四月二十四日(6月2日)再于头版“告白”:“此书为西国著名小说家所撰,书中叙茶花女遗事历历如绘,其文法之妙、情节之奇,尤出人意表。加以译笔甚佳,阅之非独豁人心目,且于西国俗尚亦可略见一斑,询为小说中当行之品,非寻常小说所可同日语也。…(下略)昌言报馆代白。”汪穰卿主办的《昌言报》乃维新派的舆论阵地,对《巴黎茶花女遗事》如此快捷地印售、宣传,显然是看重了其“旁采泰西”的巨大文化启蒙价值;而拈出“叙事”“文法”“情节”“译笔”“西国俗尚”加以褒扬,更凸现了维新派人

7、士新旧兼容的文学好尚和敏锐闳通的文化眼光,灵犀一点,惺惺相携,耐人寻味。在这两则“告白”的中间还插有二则:一则言“情节变幻,译笔尤佳,现已印出。”一则言林纾将“板价”捐给福州蚕桑公学;已为阿英《关于〈巴黎茶花女遗事〉》(《世界文学》1961年第10期)所述录,可参阅。此时尚“寒酸”的林纾如此慷慨,的确表现了其热忱而又深远的教育和实业情怀。(二)《苏报》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日(1898年12月20日)头版刊载《天演论》“告白”:“是书上十八篇,下十七篇。英国名士赫胥黎所撰,格致之精义也。侯官严复所译,文章雄伯也。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