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胎教与胎养

古代胎教与胎养

ID:32837095

大小:3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6

古代胎教与胎养_第1页
古代胎教与胎养_第2页
古代胎教与胎养_第3页
古代胎教与胎养_第4页
古代胎教与胎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胎教与胎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胎教与胎养胎教与胎养——[台]周勋男  讲于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讲于1998年5月12日今大很荣幸承怀师之命,来到贵会报告有关中国传统胎教的问题,并希望能对现代胎教的进展有所介绍。  首先要提出的是,在我国古籍中,时常见到胎养与胎教这两个名词,它们是有所区别的。简单的说,在怀孕期间,偏重于生理方面的保养是胎养,偏重于心理的健康是胎教。但在我国古代医书中,则往往将这两方面杂记在一起,以见其间的紧密关系。如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所说:“古人胎教、胎养之方,最为慎重,所以上古之人多寿多贤良。”

2、  现在,让我们很快地鸟瞰一下我国古代有关胎教、胎养的著述。  ·上古至汉代的发展·  在中国的上古时代至西汉时代,有关胎养的问题已开始萌芽而形成雏形,例如公元前十六——十一世纪,在甲骨文上发现已有孕妇临产得病,母子是否平安的卜辞,以及“育疾”的名目,也就是妇女生育的疾病。  而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已成书的《周易》,也有“妇孕不育”的记载,可见当时对于妊娠病变,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而在春秋、战国早期的《左传》,对畸形胎儿、妊娠时间长短、一胎或双胎等情形已有记载,尤其是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六四四年

3、)载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已明确地指出近亲结婚有害后代的繁殖,这比达尔文在一八五八年才论述到这一规律,要早了二千五百多年。  当然,在我国现存第一部重要医典《黄帝内经》中,对妊娠的诊断、生理变化、胎前疾病、妊娠期间的用药准则、分娩的诊断等,都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有我国最早的养胎专著《妇人胎藏经》,可惜已经散失。但张仲景(公元一五零——二一九年)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妊娠病》中,有关养胎保胎,即有胎孕用药、妊娠合并其他疾病的鉴别珍断、藏腑经络的逐月养胎、胎前疾病的诊

4、治、祛病养胎等方面记戴,而在他的另一本著作《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症并治》中,更对妊娠呕吐、腹病、出血、水肿、小便不利等等病症,提出诊治的方法。  讲到汉代,我们不得不提刘向所著的《古列女传·母仪传》,因为在他以前虽早已相传胎教之说,但正式文字记载则见于该书所说:  太任,文王之母,挚任氏之仲女也,王季娶以为妃。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娠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单脚

5、站立),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颂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谓知肖化矣。  这段两百多字的文献,可以引申发挥的很多,不过,这里限于时间的关系,无法多讲,只就第一段指出下列三点:一、太任的德性、行为本来就很好,而根剧史料记载,王季也是位有德的贤君。故可说这对夫妇已具有良好的素质(即今天所谓的遗传因子。);二、太任在妊娠期间更重视眼、耳、口的防护;

6、三、生了文王之后,太任又亲自加以教育。至于第二段,也可指出下列三点:一、扩大到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均讲求正;二、进而讲求“颂诗、道正事”等积极面的胎教;三、特别重视眼、耳所见所闻善恶对象的感受,会影响到胎儿。刘向在该书中也谈到周后胎教法:“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可并供参考。  说到父母对子女的遗传,当然我国古代还没有“遗传”这个字眼,不过,汉代贾谊在《新书·胎教》中所说的“素成”,即有今天所说先天基因的意思。他说:  《易》曰:“正其本而

7、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素成,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党无不善,三族辅之。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戾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呜呼!戒之哉!无养乳虎,将伤天下。故曰“素成”。  7/7这里强调的是“慎始”,如果夫妻双方都是来自“孝悌”门风的家庭,不管是胎养、胎教,都将是事半功倍;否则夫妻失和,就很难做到好的胎养、胎教了。  汉代王充在所著《论衡·命义篇》中提到的“性”,也满接近于今天所称的遗传,他认为“性”有三种:一、“

8、正性”,即所禀是五常之正,。可以说是特别良好的遗传;二、“随性”,即随父母之性,可以说是寻常的遗传;三、“遭性”,那就是妊娠期所感受的印象了。为什么说是“遭”呢?他脱:  遭得恶物象之故也。……性命在本,故礼有胎教之法,子在身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受气时母不谨慎,心妄虑邪,则子长大,狂悖不善,形体丑恶。  如果说“遭性”,强调的是孕妇在妊娠期间心性行为不正所产生的副作用;那么“正性”发挥起来,就接近于今天所称的优生学了。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