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野下的上古音研究

多维视野下的上古音研究

ID:33015460

大小:74.1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2-19

多维视野下的上古音研究_第1页
多维视野下的上古音研究_第2页
多维视野下的上古音研究_第3页
多维视野下的上古音研究_第4页
多维视野下的上古音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多维视野下的上古音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多维视野下的上古音研究我特别关注古文字与上古咅研究的整合。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大量战国楚简出土,这些古文字材料对上古音研究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反过来,上古咅研究的新成果也会促使古文字释读更加科学缜密。我们知道,上世纪80年代末,朱德熙、李方桂、李新魁等先生曾多次指出,上古咅研究必须利用古文字材料。事实上,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ernhardKarlgren)在1940年编《汉文典》时,,就己注意到了古文字材料对于上古咅研究的价值,只是囿于当时的研究水平,古文字材料并未成为他论证的主要依据。而在古文字学界,虽然罗(振玉)王

2、(国维)等古文字学者在古文字研究上与章(太炎)黄(侃)有很大分歧,但在上古音方面,古文字学者大多也还是承续了章黄一路的上古音研究模式,没有关注及引进高本汉等开启的现代语言学的新方法。唐兰早年曾与林语堂讨论古代有无复辅音的问题,但对于复辅咅学说,古文字学界大多持保守态度,而林语堂则是受高本汉的启发而着手上古咅研究。古文字学家中唯一一个例外,可能是陈梦家先生。陈先生对以高本汉为代表的新派上古咅研究颇为关注,并在他1941年对《汉文典》的书评中做了极有见地的批评。他在其中讨论了三个问题:首先是“上古音”概念的起讫,主要是开始

3、的时间问题;第二,是高本汉基于中古“长安方言”构拟的语言与《诗经》的语言是否为同一种语言;第三则是对高本汉所援引古文字材料的质疑(见《关于上古音系的讨论》,收入《陈梦家学术论文集》)。以前常有人说陈梦家不是古文字学家,说他考释古文字,论据与论证过程往往错误白出,但他的结论却常常是正确的。从这篇书评来看,陈梦家对高本汉等新派的上古音研究的批评是中肯的,头脑是比较清醒的,因此他古文字考释结论常常能对,并不是偶然的。在高本汉、陈梦家的时代,古文字材料以屮骨文金文为主,而近数十年来战国秦汉简帛的出土(包括预计明年会出版的安徽大

4、学藏战国《诗经》简)预示着,建构“以古文字为骨干的上古咅系”的时代已经到来。但为了更合理、更充分地利用这些新材料和新方法,上古咅与古文字的研究者必须“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观念上和学风上有个较大的更新,进一步开发既有材料,同时完善已有方法。现在儿乎每年都有新简出版,而许多人都是一窝蜂地简单考释儿个字,写些饥钉小文,对这些新简的研究就结束了。正如李零先生用过的一个比喻——现在的古文字研究就像猴子吃苹果,咬一口就扔掉。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古文字材料中有更多的内容是值得、也应该被再开发、再利用的。近年来的岀土文献所包含的古

5、文字材料,既为汉语音韵学研究提供了一些极有价值的材料,也对一些传统结论提出了挑战。白■沙体系所基于的“假设■演绎”的理论框架再加上“验证”,是一切经验科学的研究范式;整个历史语言学的基石,就是新语法学派的关于音变无例外的假设。在新语法学派的假设下,音变是线性的——一个音段P在条件C下,在某一时代毫无例外地变为p1o但我们发现,许多音会发生非线性音变——音P在相同条件C下,有的变成p1,有的变成p2°例如,匣母(中古为/h/),在《切韵》寒韵合口字的相同语音环境里,会在现代普通话屮分化为零声母(完丸皖)和/x/(桓还缓)

6、。前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现彖,并试图通过“词汇扩散理论”、“竞争性音变”等理论来解释(王士兀、潘悟云等);总之,必须对新语法学派假设进行修正,尤其要重视非线性音变的发生条件。从这个角度看,白•沙体系的构拟有一些混乱Z处,其可能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考虑到非线性音变。接卞来,我想谈谈由语言接触引起的新史观。根据谱系说的语言演变模型,每个语言节点有口仅有一个父节点,因此,所有语言节点由下向上构拟,都将到达唯一的一个节点:这是所有语言构拟的理论基础。但在此语言演变模型之上,还可能发生语言接触现象(见下图)。当某个语言节点L2由于语

7、言接触发生来自C2的借词时,L?就有了L、C?两个来源,我们无法判断某些语言要索来源于原始语言L还是来源于C2的借词,此时必须借由历史层次分析的手段切断L2与C2之间的连线。各家关于历史层次分析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历史层次分析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切断这类L?与C2的借词连线。那么,这种切断是否会引起历史比较法方法上的改变,我们是否还能够运用历史比较法?我认为是可以的。例如,日语的汉语吴音大部分是由汉语借过去的,从而能够作为域外方言成为构拟的参考。然后,我想强调一下三个演绎框架的前提假设。首先是中原雅言的历史承继性,也就是我们

8、研究的上古音从夏商周直到秦汉,都是河南一带的雅言语音,语音的发展具有历史承继性。这是必须承认的一个前提假设,如果此假设不成立,那就意味着上古音研究会面对不同的研究对象,从而失去历史追溯的可能。其次是关于《切韵》音系的真实性假设。白•沙体系认为,《切韵》是综合音系,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音系;但我还是认同周祖谟先生的观点,即《切韵》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