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施工监测方案

地铁站施工监测方案

ID:33080354

大小:2.38 MB

页数:35页

时间:2019-02-20

地铁站施工监测方案_第1页
地铁站施工监测方案_第2页
地铁站施工监测方案_第3页
地铁站施工监测方案_第4页
地铁站施工监测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铁站施工监测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施工监测方案第一章技术要求1工程概况1.1工程位置及周边环境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1)工程地质概况本站施工范围内土层分布较为稳定,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第四系上更新冲洪积层。车站穿越地层主要为黄土状粉质粘土、黄土状粉土、粉细砂、中粗砂。车站结构底板坐落于中粗砂上。各层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见表1。表1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编号土层名称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粘聚力摩擦角渗透系数侧阻力标准值地基承载力标准值(%)(g/cm3)(kPa)(°)(m/d)(kPa)(kPa)③1黄土状粉质粘土23.91.9028170.001-0.54

2、0160③2黄土状粉土13.81.9115250.1-0.545170④1粉细砂--1.950270.5-545170④2中粗砂--2.000305-5060220⑤1粉质粘土26.11.9330180.001-0.150180⑤3粉细砂--2.100281-2060200⑥1细中砂--2.010281-3070220⑥2中粗砂含卵石--2.1003510-10080300⑥4粉质粘土24.11.9525180.001-0.160190(2)水文地质条件本次勘察钻孔最大深度43m,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未能测到地下水位,根据对周边水井的调查资料及区域

3、水文地质资料,本场地赋存一层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为潜水(二),埋深大约45m左右。本次勘察未见上层滞水,但由于大气降水等原因,不排除局部存在上层滞水的可能性,因此设计施工时须考虑上层滞水对本工程的影响。(3)抗浮设防水位本站抗浮设防水位标高49.96m。地下水位为抗浮设防水位标高时,车站结构抗浮安全系数大于1.05,结构抗浮安全性满足要求。(4)场地的地震评价及不良地质情况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40s。廊坊市中铁物探勘探有限公司第35页施工监测方案车站场

4、地位于构造相对稳定地带,无新构造活动迹象。场地地势平坦,未发现有泥石流、滑坡、采空区、岩溶、有害气体等不良地质作用。目前存在的地质灾害种类主要为黄土湿陷,地基湿陷等级为Ⅰ级,具有轻微湿陷性,对车站主体结构无影响。1.3结构设计形式及施工工法车站为地下双层三跨框架式结构,岛式车站,车站采用明挖+盖挖顺作法施工。车站结构覆土厚度平均为3.0m。车站标准段基坑一般采用φ800@1300围护桩+3道钢支撑的支护形式,标准段桩长为19.79m,嵌固深度约为5.5m;盾构端头井段基坑采用φ800@1300+3道钢支撑+倒撑的支护形式,盾构段桩长为22.03

5、m,嵌固深度约为6.2m。盖挖段基坑采用φ800@1300围护桩+3道钢支撑支护形式,L型冠梁上设置24.18m×10m钢梁。盖挖段桩长为21.17m,嵌固深度约为7.5m。2监测目的实施监测目的具体包括:(1)通过监测了解各施工阶段地层与支护结构的动态变化,把握施工过程中结构所处的安全状态。(2)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采取工程措施来控制地表下沉,确保地面交通顺畅和地面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3)用现场实测的结果弥补理论分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把监测结果反馈设计、指导施工。(4)通过监测对工程施工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的监控。(5)

6、通过监测了解该工程条件下所表现、反映出来的一些地下工程规律和特点,为今后类似工程或该工法本身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和指导作用。3编制依据3.1依据文件(1)《车站监控量测设计图》,(2)《石家庄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管理办法(试行)》,3.2主要规范、规定和标准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廊坊市中铁物探勘探有限公司第35页施工监测方案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4)《工程测量规范》GB50036-2007;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

7、程》DB13(J)133-2012;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4监测方案编制原则(1)系统性原则①所设计的各种监测项目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测试数据能相互进行校验;②发挥系统功效,对围护结构进行全方位、立体、实时监测,并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及时性;③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连续监测,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2)可靠性原则①所采用的监测手段应是比较完善的或已基本成熟的方法;②监测中所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应事先进行检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③监测点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3)与设计相结合原则①对设计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以便

8、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②对评审中有争议的工艺、原理所涉及的部位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反应分析和计算对其进行校核;(4)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局的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