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外差中波调幅收音机

超外差中波调幅收音机

ID:33183131

大小:27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21

超外差中波调幅收音机_第1页
超外差中波调幅收音机_第2页
超外差中波调幅收音机_第3页
超外差中波调幅收音机_第4页
资源描述:

《超外差中波调幅收音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海量资料超值下载超外差中波调幅收音机一、实验目的1、在模块实验的基础上掌握调幅收音机组成原理,建立调幅系统概念。2、掌握调幅收音机系统联调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实验内容测试调幅收音机各单元电路波形。三、实验仪器1、耳机1副2、10号板1块3、9号板1块4、2号板1块5、4号板1块6、双踪示波器1台7、万用表1块四、实验电路说明图16-1超外差中波调幅接收机中波调幅收音机主要由磁棒天线、调谐回路、本振、混频器、中频放大、检波、音频功放、耳机构成。磁棒天线:③海量资料超值下载磁棒天线是利用磁棒的高导磁率,能有效的收集空间的磁力线,使磁棒线圈感应到信号电压。同

2、时磁棒线圈就是输入回路线圈,它身兼两职,避免了天线的插入损耗,另外,磁棒线圈具有较高的Q值,故磁棒天线是很优良的接收天线,它不但接收灵敏度高,而且还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为此中波调幅收音机几乎全采用磁棒天线。调谐回路:从磁棒天线接收进来的高频信号首先进入输入调谐回路。调谐回路的任务是选择信号。在众多的信号中,只有载波频率与输入调谐回路相同的信号才能进入收音机。混频和本机振荡级:从调谐回路送来的调幅信号和本机振荡器产生的等幅信号一起送到混频级,经过混频级产生一个新的频率,这一新的频率恰好是输入信号频率和本振信号频率的差值,称为差频。例如,输入信号的频率是535kHz,本振频

3、率是1000kHz,那么它们的差频就是1000kHz-535kHz=465kHz;当输入信号是1605kHz时,本机振荡频率也跟着升高,变成2070kHz。也就是说,在超外差式收音机中,本机振荡的频率始终要比输入信号的频率高一个465kHz。这个在变频过程中新产生的差频比原来输入信号的频率要低,比音频却要高得多,因此我们把它叫做中频。不论原来输入信号的频率是多少,经过变频以后都变成一个固定的中频,然后再送到中频放大器继续放大,这是超外差式收音机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上三种频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达:本机振荡频率-输入信号频率=中频中频放大级:由于中频信号的频率固定不变而

4、且比高频略低(我国规定调幅收音机的中频为465kHZ),所以它比高频信号更容易调谐和放大。通常,中放级包括1-2级放大及2-3级调谐回路,这使超外差式收音机灵敏度和选择性比直放式收音机都提高了许多。可以说:超外差式收音机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中放级性能的好坏。检波电路:经过中放后,中频信号进入检波级,检波级的主要任务是在尽可能减小失真的前提下把中频调幅信号还原成音频。收音机常用的检波电路有二极管包络检波和三极管检波。音频功放级:检波级输出的音频信号是很微弱的,不能直接推动扬声器或耳机,需要经过音频功率放大电路来获得一定的功率去驱动负载。在本实验中,我们需

5、要观察调幅收音机各个单元电路的波形,由于电台信号较微弱,不便于仪器观测,所以在试验中我们用信号源产生一个调幅信号用来模拟电台信号。具体步骤见下文。一、实验步骤1、在断电状态下连接各个模块。连线框图如下:源端口目的端口连线说明9号板:P11号板:P1模拟调幅信号9号板:P22号板:P5465K中频放大③海量资料超值下载2号板:P64号板:P10三极管检波输入4号板:P1110号板:P5音频功放10号板:EAR1耳机电声转换1、打开电源,将1号板信号源RF输出调成1000KHz的调幅波,调制度大约为30%。调整RF输出幅度,使9号板TP6幅度为700mV。2、调节9号板的

6、调谐盘,使TP4(本振测试点)的频率为1465KHz。3、调节2号板的W2来改变中放增益,一般可顺时针旋到底。调节2号板T2和T3来改变中放谐振频率。直到耳机中的单音频声最清晰。4、调节4号板的W4来改变三极管检波的直流偏置,使耳机中声音最清晰。5、调整好后,用示波器测量各点波形。9号板TP6为接收的电台信号(模拟),TP5为调谐回路输出,TP4为本振,TP1为三极管混频输出,TP2为中频输出,TP1与TP2的区别在于TP2经过了一级LC选频网络,谐振频率约为465KHz。2号板P6为中放输出。4号板P11为检波输出。10号板TP8为音频功放输出。6、记录各点波形。7

7、、关闭信号源,拔掉9号板P1的连线,接收实际电台,再次观测各点波形。一、实验报告要求1、说明调幅接收机组成原理。2、根据调幅接收机组成框图测出对应点的实测波形并标出测量值大小。③海量资料超值下载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