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word版

《诗歌鉴赏》word版

ID:33196349

大小:71.8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22

《诗歌鉴赏》word版_第1页
《诗歌鉴赏》word版_第2页
《诗歌鉴赏》word版_第3页
《诗歌鉴赏》word版_第4页
《诗歌鉴赏》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诗歌鉴赏执教老师上海市宜川中学梅飞执教班级高三(2)班执教时间2006年11月16日星期四上午第一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理解诗词中形象与作者情感、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过程能力与方法通过朗读、练笔等方法分析、鉴赏诗歌作品。○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诗歌艺术的热爱,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生情况分析】○诗词鉴赏是近年来语文高考中必考的内容。而同学们却往往在答题时容易失分。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学生本身对诗词的作者、作品积累不够,一是答题思路不够清晰、答题技巧尚不够熟练。这节课的设置,是为解决后一个问题的。【教学重点难点】○这节课的重点对诗歌作品中形

2、象的鉴赏。难点在如何准确把握作品中的形象以及如何提高答题技巧。【教学设计】一课时○采用主体研究式教学模式,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过程】○展示2005年考纲上有关鉴赏的要求,让学生明确鉴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所要达到的目标:51、能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形象、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2、能评价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对照2003年的考纲,我发现它是这样表述的:1、能从人物形象、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2、能对作品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作出评判。观看投影,设置问题:你是怎么看“主题思想”这一新增要求的?又如何理解“人物形象”改为“文学形象”的?参考:文学形象、

3、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的鉴赏很大程度上是为更好的理解主题思想服务的。文学形象还包括景、物○今天就着重学习一下如何鉴赏诗歌中的文学形象。设置问题:所谓形象,在诗歌中指的是什么?(讨论)明确:人、(A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景、(自然景物)物、(意象:诗人感情的载体。意象是作品中浸染了诗人感情的物。下节课分析。)(板书)明确:文学形象的概念:文学形象包括人、景、物1.人:课件展示54首-杜牧《秋夕》:元稹《行宫》2.景:10首-高适《别董大》3.物:41首于谦《石灰吟》集体朗读,设置问题:以上的文学形象在作品中起到什么作用呢?人——诗歌分析:

4、《秋夕》,本诗作者所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要刻画这样的形象?景——诗歌分析:《别董大》,本诗为何写如此之景?物——诗歌分析:《石灰吟》5明确:文学形象的塑造是为了体现作品主题思想。人(事)借古喻今、以人喻己、咏史抒怀等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主题思想(情、意)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等物(板书)设置问题:既然文学形象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十分重要,就要求我们能准确地把握该文学形象,但同样的人、景、物在不同的作品中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分析下列作品:朗读卜算子咏梅作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

5、如故。卜算子咏梅作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5设置问题:以上两首词同样是写梅,但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讨论)陆:难以兼济天下,又不能独善其身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但仍有保持自身节操的信念。“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仍激荡着读者的心灵。毛:革命乐观者的坚贞、乐观精神和“不争春”的广阔胸怀、崇高品德。梅的精神也正是当时中国人民形象的真实写照。练笔:[诗歌鉴赏]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

6、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5分)   ○练习后,交流。介绍答案一和五。分析。并对照答案找不足。(答案一:作者在诗中描绘了一幅凄凉、凄清的场面。几块光秃秃的石矶矗立在水中,几只鸥鸟在天空中不断翻飞,满眼望去,一片孤寂与荒芜,与整首诗的氛围极其吻合。(1分)答案二:诗末一句通过写景,渲染出了一派萧索凄凉的图景,眼中之景即是心中之情,作者借此景来咏叹历史,感怀历史

7、,抒发了对战争过后的无奈与怅惋的情怀。这是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2分)答案三:此句诗在形式上运用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以赤壁的萧瑟之景反映出诗人心中空有一腔报复却不得志的悲情。也可以透射出诗人对当局者的不满,寄予自己希望当局者不学曹操的愿望。(3分)作者由此情景展开,情景交融,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得志。而苏轼从前在赤壁怀古,也正是为此。作者于是步了苏轼的后尘,罢官的失落,壮志未酬的痛楚,全部都在这诗句中展现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