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秦皇岛海域牙鲆增殖放流本底调查与分析-畜牧渔业

2013年秦皇岛海域牙鲆增殖放流本底调查与分析-畜牧渔业

ID:33197453

大小:21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22

2013年秦皇岛海域牙鲆增殖放流本底调查与分析-畜牧渔业_第1页
2013年秦皇岛海域牙鲆增殖放流本底调查与分析-畜牧渔业_第2页
2013年秦皇岛海域牙鲆增殖放流本底调查与分析-畜牧渔业_第3页
2013年秦皇岛海域牙鲆增殖放流本底调查与分析-畜牧渔业_第4页
2013年秦皇岛海域牙鲆增殖放流本底调查与分析-畜牧渔业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3年秦皇岛海域牙鲆增殖放流本底调查与分析-畜牧渔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3年秦皇岛海域牙鲆增殖放流本底调查与分析-畜牧渔业论文2013年秦皇岛海域牙鲆增殖放流本底调查与分析郭金龙1,孙桂清1,赵振良2,周军2,李怡群2,张海鹏2(1.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北秦皇岛066200;2.河北省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河北秦皇岛066200)摘要:根据2013年6月本底调查中海域环境、饵料生物及敌害生物种类和生物量现状,进行了牙鲆增殖放流适宜性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环境条件符合牙鲆增殖放流要求,其水温、盐度、溶解氧、pH值及透明度,均在牙鲆生长适宜范围内。海域牙鲆主要饵料生物量平均值约580kg/hm2,评价等级为Ⅴ级,很丰富,可为牙鲆放流苗种

2、的存活及生长提供有利条件。牙鲆仔稚鱼敌害生物种类主要是口虾蛄和尖尾鰕虎鱼,生物密度分别为134ind./h和16ind./h,但因主要集中在离岸较远区域,对牙鲆放流苗种的危害不大。调查海域适宜进行牙鲆增殖放流。关键词:秦皇岛海域;牙鲆;增殖放流;本底调查基金项目: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特色海产品创新团队资助。作者简介:郭金龙(1964.3-),女,本科,高级水产工程师,特色海产品创新团队首席办秘书。“郭”[emailprotected]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6.007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加及海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海洋渔

3、业资源呈现逐年衰退趋势,严重制约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恢复及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渔民增产增收,中央及地方财政加大了增殖放流的投入力度,增殖放流工作在我国沿海各省市蓬勃开展起来。为更好地贯彻《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201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主持了《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项目,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承担了其中的“渤海牙鲆放流海洋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部分,“秦皇岛海域牙鲆增殖放流本底调查”主要目的是查清放流海域水环境、生物环境和渔业资源现状,以评价牙鲆增殖放流的适宜性。1材料与方法1.1调查时间与站位本底调查时间为2013年5月27日至29日,调查海域为秦皇岛海域和部分唐山

4、海域,西起滦河口、东至山海关,调查面积约5000km2,共设调查站位12个。见表1,图1。1.2调查的内容本次调查包括水环境调查、生物环境调查和生物资源调查三部分。水环境调查包括水深、温度、盐度、溶解氧、pH值及对放流牙鲆苗种损害较严重的网具、纳水情况,并对水域环境放流的适宜度进行评价。生物环境调查包括浮游动物、底栖生物,以分析放流品种饵料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对调查海域饵料丰富度进行评价。生物资源调查包括调查海区生物资源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分析自然种群与放流品种的食物关系,评价敌害生物对放流种类的影响。1.3调查方法调查方法主要以《海洋调查规范》(GB17378-1998

5、)为标准。具体如下。1.3.1水域环境调查水温采用电子水温计测定、盐度为采集海水水样后用多功能水质分析仪测定、水深采用探鱼仪、底质用采泥器采样后分析确定、透明度用透明度板测量、pH与溶解氧为采集海水水样后室内化验。1.3.2生物环境调查浮游动物:采用中型浮游生物网垂直采样,样品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室内鉴定分析。底栖生物:用抓斗采泥器采样,采样面积0.05m2,每站采样2次。样品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室内鉴定分析。1.3.3生物资源调查以单拖网采样,每个站位拖网30min,拖速3kn左右。在船上分析和记录每站渔获物的种类与数量,不能现场测量的,保存好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室内分析。2调

6、查结果2.1水域环境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底质为沙或泥沙,水深在11~26.3m之间,平均水深20.5m;海水透明度在1.5~2.0m之间,平均1.8m;水温范围14.4~17.6℃,平均水温16.0℃;盐度范围3108‰~31.93‰,平均盐度31.67‰;pH范围7.35~8.0之间,平均7.78,属正常范围;溶解氧在7.8~9.0mg/L之间,平均值8.0mg/L,属正常范围,适宜牙鲆生长。2.2生物环境2.2.1浮游动物种类、密度组成及分布情况:共采到浮游动物25种,其中桡足类13种,水母类5种,浮游幼体5种,其他箭虫类和夜光虫各1种。总平均生物密度为24500个/m3。其中夜

7、光虫密度最高,为17522个/m3,占71.51%,其次为桡足类,6869个/m3,占28.04%;其他合计109个/m3,占0.44%。生物密度最高的是第11站位,为54440个/m3;最低的是5站位,为102个/m3。生物量及分布:该海区的浮游动物总平均生物量为2.09g/m3。最高的是09站,为7.492g/m3;最低的是08站,为0.27g/m3。2.2.2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共采集到50种底栖动物,分别隶属纽形、环节、软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