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百颂》审定稿

《修行百颂》审定稿

ID:33330353

大小:172.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2-24

《修行百颂》审定稿_第1页
《修行百颂》审定稿_第2页
《修行百颂》审定稿_第3页
《修行百颂》审定稿_第4页
《修行百颂》审定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修行百颂》审定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修行百颂帕·当巴桑杰大师著顶果钦哲仁波切译人物简介:帕·当巴桑杰(中国汉地称为达摩祖师)是十一世纪(中国宋朝时期)古印度伟大的佛学家、大成就者。晚年,居住在西藏和尼泊尔交界的听瑞地区,一生拥有无数弟子。一天,一位亲近他的弟子在久违之后,抵达听瑞时,看到上师如此年迈而感到非常悲伤,于是他问:“胜者,当你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毫无疑问的,你将从一个净土到另一个净土,但我们将会如何?我们能够信任谁?”面对热泪盈眼眶的弟子,帕当巴于是教导了修行百颂。《修行百颂》是帕·当巴桑杰的心灵证言,虽义理深奥,但深入浅出,简明易懂,是正法修持的精髓。本书由顶果钦哲法王论释。前言:《修

2、行百颂》原本是西藏人和密教修学的法门,为什么我们也要看看?原因之一是因为大部分学员虽然学的是最上乘法门,但由于根性不契机,对见性大法很难悟入,修行时间虽然很长,却始终不能入道。有的甚至越修越没劲,干脆不学了。原因之二是因为老年人居多,文化水平较低,看经书有一定难度,由于不解经中义理,看多少遍也无助于修行;原因之三是业障重,智慧难开,对人世间的一切看不破、放不下。凡此种种,都是我们不能成就的障碍。出于这些考虑,我们也学学《修行百颂》。此颂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很适合初学者。前半部分主要开示我们如何看破放下人世间一切虚妄的东西,生命是短暂的,时间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如

3、果不把了生死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到生命结束时,后悔就来不及了!后半部分主要开示何谓心?如何修?如何成就。我们只要按着方法一条条去落实,就能开悟。在看之前,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此书是针对密教讲的,他们是从着相(观想)开始起修,然后再进入无相(与自性相应之大圆满法)修行,有修行次第。禅宗一开始就主张离相、见性,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一步到位,没有修行次第。所以,在修法上是有区别的。在看的时侯,如果与禅宗宗旨有冲突的地方,应以《达摩四论》、《六祖坛经》和上师以往开示为准。现摘录书中部分章节进行比较和说明,从中可以体悟禅与密在心法上之不同。第22题(15

4、页):“时时观想上师在你的头顶之上。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慈悲的上师永远不会背弃你。如果你信任他,他将带领我们直至证悟。你的信心愈坚定强烈,你的修行将愈快速地开展。如果你真的能够把上师视为佛陀现前,你在修道上的进展将非常迅速。你应该如何依止一位上师?用你的身、语、意来供养上师,比物质的供养更重要。然而最重要的是,你必须非常努力地把上师授予的法教付诸实修,来回报他的仁慈。”按:观想“上师住顶”,是密宗身口意三密加持的一种,就是“手结印,口念咒,意作观想”。他们是通过“观想上师形象”(有相化身)来达到与上师沟通,进而得到上师的加持。我们虽然靠的是光轮效应,但要清楚,这套

5、光轮是与上师同步的。如果你时时与上师“心灵相应”(无相法身),你的加持力就大,光轮效应就强;当你遇到危难之时,只要一喊名号,无形中的上师就会帮助你,不用观想形象。如果你对上师心不虔诚、道心不坚,德性又差,这套光轮就发暗,加持力就小;如果再骂到上师,光轮会自动离你而去,无数的事实已充分证明这一点。净空法师在讲解《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时说:“人有两条命:一个是生命,一个是慧命。我们的身命得自于父母,我们的慧命得自于善师。善师的恩德等同于父母的恩德。善师是得道之人,其心行与佛相应,诸天善神无不崇敬护持。如果恶意对待善师,其果报在无间地狱,出离很难。”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

6、切(上师)说:“上师的恩情,远超过父母的恩情。上师灌顶时,把(成佛的)种子永久地种在你的心田中;你下地狱,上师还会到地狱去救你。他原本早已超脱轮回,却为了我们而不顾不净现分(重新入五浊恶世),以种种方便示现、引导我们脱离生死苦海。所以,上师的恩情是你用整个生命也无法报答的!”万行上师也开示说:“开悟的明师所做的一切,就是佛所做的一切。亲近明师,就是亲近佛。虽然明师是以肉身存在,但他的震动频率是和道一样的,接近他,自己内在的震动频率也会改变。明师的一根头发,乃至所用过的一切,都具有同明师一样的震动力。如果你的敏锐力很强,靠近明师则完全可以感受到他的震动力穿透了你,

7、你也会和明师具有同样的震动力。成道的力量如同疾病一样,具有传染性。”第39题(22页):“菩提心有两个层面:究竟菩提心和相对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是了悟空性;它将随著时间慢慢地在心中成熟。相对菩提心则是根植於爱与慈悲的利他想法和利他行为。深刻地修持相对菩提心一段长时间之后,这种修持将自然而然地转化你的心,直到你了悟究竟菩提心的曙光显现。”按:发菩提心很重要。佛在《华严经》上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1、何谓究竟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称为觉。究竟菩提心就是真如本性,其表现就是清净心。《维摩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慧律法师说:“如何发菩提

8、心?无心可发。”此就是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