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ID:33493477

大小:6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26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_第1页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_第2页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_第3页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_第4页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http://www.cqjyj.gov.cn   2009年9月2日摘要:本文将从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角度思考如何在山城建设符合山城文化的宜居城市。本文将主要从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融合的历史必然性、融合应遵循的特点及对演绎山城文化的宜居城市建设构想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和阐述。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建设山城文化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我国居民点迎来了其新时代——“城郭沟池以为固”[1]的时代,我国早期城市便逐步产生了。可以说,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一个土耳其的诗人曾这

2、样形容过“城市”,他说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忘怀的,一个是母亲的面孔,一个是城市的面孔。怎样的城市才是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不断积累留存历史文化记忆的城市,还是不断现代化更新的城市。毫无疑问,多数人的回答必是在保有历史记忆中不断更新的城市。这是一个理想状态,至少对于高速现代化革新的中国城市而言。看看改革开放后的神州大地,各大城市不约而同的拆除“破旧”的房子,修建起钢筋水泥土的模板房,“千城一面”由此得来。而重庆也难免俗,在借三峡开发东风之际,努力打造西南国际大都会,站在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你很容易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其街景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成都的春熙路大致相同

3、。城市样板化、同质化越来越明显,我们不用在努力记忆居住城市的模样,因为不管在哪,它都是一样的。当然,造成这一局面是有历史背景的。为尽快改变长期贫穷落后的困境,我们的决策者不得不在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与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这两个命题中做出选择,我们以牺牲前者而成全后者。但在重庆直辖10年其GDP年均增速为10.21%[2]、城市地方性文化也快消失殆尽之际,在对旧城改造、打造两江新区之时,不管是地方决策者还是普通民众都不得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重新理性地思考重庆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问题,它们是否一定对立?是否已适时在冲突中取得融合?又该如何融合才能把“314”总体部署落到实处? 

4、  一、城市文化在与城市建设的冲突中融合的历史必然性   有社会学家指出,其实宜居城市并不只是意味着提供一系列如街道、高楼、照明、市内公共交通、通讯以及学校、医院、法院和警察局等各种市政设施,更确切地说,宜居城市更应该是精神的寄托物,某种习俗与传统的载体,它深入到那些使其得以形成的人们的生命进程之中。我们可以想象,能系留重庆人情感的东西是什么?也许是一块块磨得圆滑的石头台阶、一棵棵石壁上黄桷树、一段段江滨的鹅卵石滩,更难得的是一段城墙等等,触景可生情的城市情结会带给一个城市无穷的精神活力,会让重庆人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说,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从根本上应该是融合的。在

5、我们对其对立性建设几十年后,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已经到了融合回归的历史阶段性时刻。而在中央拨款4万亿刺激经济之际,重庆更应珍惜此重要机会重现山城文化建设风貌。   (一)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规律   在大家的惯性认识里,普遍发达国家都是极重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且对此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但,不管是欧美还是日韩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意义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从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济复苏发展时期,人们顾不上、也认识不到文化历史保护问题。农村人口拥入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拓宽马路,盖起新楼房。但是不久人们发现,这样做的

6、结果是建筑改善了,环境却恶化了。推土机随意改变着城镇的面貌,若干文物建筑可能被保存,但历史环境被破坏,城镇历史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欧洲人开始对过去这一阶段所走的道路进行反思[3],日本在直下而上的民意推动下出台了《文化财保存法》促使日本的城市文化保护走上了法制化道路[4],英国成立了“英格兰遗产”组织专门负责对全国的古建筑进行系统的调查登记和保护[5]。在几十年对历史文化破坏性的城市建设中,这些发达国家的城市现代化进程终于从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对立到融合的道路上。可以说,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的融合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发展规律。直辖后的重庆对商业城市的

7、理解与演绎方面是相当纯熟的,曾经万家灯火的长江码头,现在已成功脱胎为霓虹闪烁的西南大都会。但与其他城市一样,重庆的城市发展也是以牺牲山城独有的文化特性为代价的。吊脚楼建筑群、古城墙的所剩无几[6],跳伞塔、巴曼子将军坟等文物遗迹的破败不堪。生态环境破坏了可以人为调节,但历史遗迹破坏了就再也无法复原,正如陈丹青所说“问题已不是如何抉择,而是没有抉择的余地和余裕”,重庆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已经到了我们无法抉择的城市进程发展阶段。   (二)市民对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再认识   历经了抗日外损、内战内耗,中国人民过了太久的贫穷落后日子,大家都渴望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