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现代性三论

秦晓现代性三论

ID:33669441

大小:4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2-28

秦晓现代性三论_第1页
秦晓现代性三论_第2页
秦晓现代性三论_第3页
秦晓现代性三论_第4页
秦晓现代性三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秦晓现代性三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秦晓现代性三论.txt两个人吵架,先说对不起的人,并不是认输了,并不是原谅了。他只是比对方更珍惜这份感情。秦晓: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秦晓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一、现代性转型:当代中国问题的一个命题我们试图用现代性转型这样一个命题来表述当代中国问题,实际上它也是近代100多年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主要脉络。现代性不是一个时间逻辑,它有特定的内涵和指向,现代性转型是指从传统社会向以现代核心价值观(自由、理性、个人权利)为支撑,以市场经济、民主宪政和民族国家为基本制度的现代文明秩序的转变。起源于欧洲的现代性价值观和制度已有

2、数百年的历史。但“现代性”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的广泛使用则是上个世纪中叶才开始的,其背景是“后现代”思潮的出现,为了区别两者,他们将欧洲启蒙运动倡导的价值观及后来由此产生的西方工业化社会称为现代性和现代性社会,并对之提出质疑、解构和批判。与现代性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现代化,或现代化理论。帕森斯继承和开拓了韦伯关于现代化的理论,对现代社会形态做出解释。在冷战时期,这一理论又被用来与社会主义理论争夺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道路选择的主导权。“社会转型”是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研究的课题,上世纪冷战后它专指从专制向民主政体的转变并

3、形成了相关的理论。在学术界,在不同的语境下,现代性、后现代性、现代化、社会转型这几个概念的内涵和价值判定始终存有较大争议。对概念、逻辑和语言思辨性的追究是学术研究的一个癖好,我们今天关注的是中国的现实问题,是一种“问题意识”,以此为出发点并寻求相关的理论解释。二、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对“阶级斗争历史观”的反思我们最早接受的历史观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它通过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生产力得到解放。据此,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

4、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几个阶段。依照这个史观,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均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主线意义的标志,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应具有社会转型的标志性意义,中国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与马克思理论范式不同的是韦伯的现代化理论,它认为欧洲经历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和认同,使人从神权和皇权的专制统治中解放出来,获取了本来就属于他们的自由、权利和理性。为了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人们选

5、择了市场经济、民主宪政和民族国家的制度。这样一种价值观和制度被称为与传统社会不同的现代社会或现代性社会。依照这一史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应是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主线标志,而在此之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以及八十年代的思想启蒙与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转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中国的现代性转型并未实现。毛泽东建立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国家的构建,中国从此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主权,同时启动了工业化进程,但新中国的国家治理仍带有较强的传统社会色彩。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从异化中回归,

6、并首先在经济领域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但邓小平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依然是一个未完成的课题。上述两种历史观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因果关系的认识是相反的。我认为影响历史变迁的因素是多元的,各种因素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发生变化。在这个意义上讲韦伯的历史观是有启发意义的,它至少告诉我们不应把阶级斗争作为决定历史变迁的唯一因素。从实证考虑,中国的近现代史变迁的动因和内因逻辑是寻求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性社会的转型,韦伯的历史观可以对这一历程做出

7、更准确解释。三、八十年代初的思想启蒙与改革: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八十年代初是中国现代性转型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代,其主要标志是所谓“第二次思想启蒙运动”的发端和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后者成为主线,前者似乎被遗忘和淡化了。当然,就深度和影响而言,对那次“思想启蒙”也不应给予过高的评价。但两者发生在同一个时期是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因为市场化改革是现代性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意义不仅仅是资源配置的效率,也不仅仅是民族的振兴和民众福祉的改善,在更深的层面上它反映出了人的自由、理性和权利为代表的现代价

8、值观得到了认同和尊重。尽管当时人们对这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的认识尚不深刻,但启蒙和改革曾经是当时政治家、社会精英与民众的共识。中国的现代性转向也从中获得了不可估量的活力。四、共识的破裂:中国道路之争九十年代被称为共识破裂的年代,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八十年代初的“思想启蒙”在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清除“精神污染”的运动中夭折,并变奏为官方主导的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