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思维逻辑框架.pdf

论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思维逻辑框架.pdf

ID:33811497

大小:346.4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28

论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思维逻辑框架.pdf_第1页
论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思维逻辑框架.pdf_第2页
论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思维逻辑框架.pdf_第3页
论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思维逻辑框架.pdf_第4页
论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思维逻辑框架.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思维逻辑框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思维逻辑框架李正图(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上海210000)摘要:文章在充分借鉴既有制度变迁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思维逻辑框架。认为,该框架是由理论假设、制度类型和变迁轨迹三个部分组成的关于制度变迁理论大厦的“骨骼系统”,这一“骨骼系统”可以运用于人类社会所出现过的各种组织的变迁的研究。关键词:制度变迁;思维逻辑框架;诺思中图分类号:F091.3文献标识码:A一、研究综述:制度变迁理论的形成过程制度变迁理论起初是从需求角度研究制度变迁的,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

2、重视个人和利益集团等非国家组织作为制度变迁主体的作用,制度变迁的需求来自要素与产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化,以及与经济增长相关联的技术变迁。德姆塞茨(1967)分析了不同产权制度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上的差异,得出了合乎效率的产权制度朝着私有方向演进的结论。他指出,产权的发展旨在当内在化的收益大于其成本时使外部效应内在化。日益增加的内在化主要导源于,经济价值的变化、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市场的开发使旧产权不再适宜而引起变化⋯⋯给定一个社会的产权偏好,新的产权将顺应技术和相对价格的变动而出现。V·W·拉坦提出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3、理论则强调了技术变迁产生的收入流对制度变迁的引致作用。他说:“制度变迁可能是由对与经济增长相联系的更为有效的制度绩效的需求所引致的。”(拉坦,1996)诺思和戴维斯在其早期的研究中对引致制度变迁需求的收益来源做了扩展。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后来转向制度变迁的供给方面,强调国家作为制度变迁主体的重要性。拉坦等人(1978)采用供求分析,不仅从制度变迁的需求方面,而且从供给方面深化了对制度变迁问题的研究。他认为,制度变迁不仅是由于对更为有效的制度的需求所引发(这是舒尔茨和诺思所讨论的),而且取决于制度变迁的供给

4、曲线,而供给则来自社会科学知识及法律、商业、社会服务和计划领域的进步。诺思(1981)指出,现实世界中国家是最具暴力比较优势的组织,国家在保障市场秩序、弥补市场缺陷、决定制度变迁方向和制度变迁的实际供给等方面具有其他任何组织不可比拟的独特作用。戴维·菲尼(1992年)的《制度安排的需求与供给》提出了制度安排的供给-需求分析框架,对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向所作的有关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作了阶段性总结,勾画了一个制度供求分析的框架(见下表)。林毅夫(1989)把制度变迁分为两种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5、),他指出,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从经济人的成本-收益比较角度来解释制度变迁的供给和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出现的前提是形成某些来自于制度不均衡的获利机会,即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大于成本。诱致性制度变迁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并且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的制度变迁过程。由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取决于经济人的成本-收益比较,所以不可能供给那些从经济人视角来看成本高于收益而从全社会视角来看成本低于收益的制度安排,必然导致制度供给的不足。弥补这一制度空缺的需要只能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来完成。

6、强制性制度变迁是通过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来实现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但是国家在怎样的情况下才具有这种激励呢?林毅夫(1999)认为,国家和其他人一样,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效用最大化。国家效用最大化是按照税收净收入、政治支持以及其他统治者的效用函数来衡量的。在国家效用最大化指导下,国家可以强制推行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直至这种制度给国家带来的预期边际收益等于预期边际费用时为止。因此,国家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供给了经济人不愿意供给的制度。然而,林毅夫同时指出,如果制度变迁会降低统治者可获得的效用或威胁到统治者的

7、生存,国家也可能维持一种无效率的制度不均衡,阻碍制度的变迁。56《江淮论坛》2007年第6期制度安排的需求与供给分析框架图在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领域,诺思的贡献是十分卓越的。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始见于1968年发表的《1600-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在1960-1970年代的著作《美国从1796-1886年的经济增长》、《西方世界的兴起》(与托马斯合著)和《制度变迁和美国经济增长》(与戴维斯合著)中,诺思运用经济人的概念,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和均衡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变迁理论

8、框架,而《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诺思,1981)提出了制度分析的三大理论基石(即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标志着诺思制度变迁理论体系的形成。之后,《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诺思,1990年)、《交易费用、制度与经济绩效》(诺思,1992年)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加深与扩展,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它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可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变迁理论体系。回顾制度变迁理论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进一步充实和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