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居民储蓄与消费影响因素

浅析我国居民储蓄与消费影响因素

ID:34001953

大小:302.5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9-03-03

上传者:赏心悦目
浅析我国居民储蓄与消费影响因素_第1页
浅析我国居民储蓄与消费影响因素_第2页
浅析我国居民储蓄与消费影响因素_第3页
浅析我国居民储蓄与消费影响因素_第4页
浅析我国居民储蓄与消费影响因素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我国居民储蓄与消费影响因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浅析我国居民储蓄与消费影响因素系别:财政金融系专业(方向)及班级:金融学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5年05月10日.. .浅析我国居民储蓄与消费影响因素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消费储蓄意识的不断更新,居民在消费和储蓄的行为中也越来越多样化,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居民储蓄和消费的不同角度分析和阐述了关于我国居民在储蓄和消费中的观念、行为以及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居民储蓄的作用以及影响,揭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其各方面影响因素分类叙述,在文章的最后给出本人对居民储蓄和消费的合理理解和我国居民当前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储蓄消费计划。[关键词]居民储蓄;居民消费;消费储蓄意识;影响因素..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China'seconomyandresidents'consumptionsavingsconsciousnessconstantlyupdated,residentsinconsumptionandsavingsbehaviorisalsomoreandmorediverse,atthesametime,therearemoreandmoreproblems.ThispaperanalyzedfromdifferentpointofviewforChina'shouseholdsavingsandconsumptionofresidentsinChinaandexpoundsontheconcept,savingsandconsumptionbehaviorinquestion.ThispaperanalyzesthehouseholdsavingsinChina'sroleandinfluence,revealstheexistingproblems,andthevariousaspectsoftheimpactfactorsofclassified,attheendofthearticlegivesreasonableunderstandingofmysavingsandconsumptionofresidentsinourcountryatpresentandhowtoadjusttheirsavingconsumptionplan.[Keywords]Householdsavings;consumptionofresidents;consumptionconsciousness;Influencefactors.. .目录一、居民储蓄与居民消费的基本概念1(一)居民储蓄基本概念1(二)居民消费基本概念2二、我国居民消费与储蓄的现状3(一)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31.不同区域的储蓄现状32.不同群体的储蓄现状33.不同年龄阶段的储蓄现状4(二)我国居民消费的现状41.不同区域的消费现状42.不同职业社会群体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53.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现状6三、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7(一)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71.收入72.物价水平73.消费者价格指数74.区域差异75.其他8(二)居民储蓄存在的问题81.过高的储蓄82.储蓄结构不合理10四、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11(一)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111.物价112.收入113.社会保障制度124.区域差异13(二)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131.消费过高132.结构不合理14五、现阶段影响我国居民储蓄与消费的因素15(一)居民可支配收入15(二)物价水平16(三)预期收入16(四)社会保障制度16(五)年龄17(六)利率变化17(七)通货膨胀率17(八)其他17六、过度消费和储蓄偏高的防范举措18(一)消费过高的利弊181.攀比心理造成经济发展不平衡18.. .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183.高消费的欲望可以激发人们尽快致富184.高消费可以带动技术进步195.高消费可以带动新的消费热点19(二)储蓄偏高的利弊191.过度储蓄加剧金融风险192.过度储蓄加剧贸易摩擦193.过度储蓄加剧我国房地产泡沫204.提高储蓄资金的使用效率205.提高居民收入水平206.鼓励企业对外投资21(三)防范措施21七、针对目前我国消费和储蓄现状的建议21(一)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各阶层收入结构21(二)逐步减轻城乡居民对未来预期的压力,扩大当期消费22(三)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引导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22(四)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就业结构23(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23(六)其他24参考文献25致谢26.. .浅析我国居民储蓄与消费影响因素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储蓄和消费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不同收入的人群有不同的储蓄理念和消费理念,不同的区域也有不同的储蓄和消费理念,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消费储蓄理念,甚至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消费储蓄理念。越来越多的消费储蓄理念在现代生活中出现,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众多的消费储蓄行为或者消费储蓄理念中有很多是存在一定问题的,高消费,信用卡等超前消费产品的发行,今天花明天甚至后天的钱,致使人们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高储蓄,把钱当做财富的象征进行收藏或者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大量的理财产品。由于物价水平的不同,区域消费储蓄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成为消费储蓄不同的一大影响因素,本文从以上的一些角度来探讨关于我国居民储蓄消费的一些影响因素,希望能对我国居民储蓄提供一些本人的建议和意见。一、居民储蓄与居民消费的基本概念(一)居民储蓄基本概念储蓄是指居民将暂时不用或结余的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一种存款活动,银行储蓄大致分为定期储蓄、活期储蓄、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定活两便、通知存款、教育储蓄;其他金融机构比如购买基金、股票等;与储蓄相关的还有利息率,它是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其计算公式是:利息率=利息量/本金*时间*100%。加上*100%是为了将数字切换成百分率,与乘一的意思相同,利息率也简称利率。.. .理财产品是指由商业银行和正规金融机构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包括基金、股票、保险、债券等等。基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基金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各个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二)居民消费基本概念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具体说来,消费包括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产生的原因、消费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的方式、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有关因素,与其相关的有.. .边际消费倾向、居民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消费者价格指数、消费心理、羊群效应等等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它的数值通常是大于0而小于1的正数,这表明,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家庭在调查期获得并且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消费者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消费者心理:指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商品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最常见的有羊群效应、从众心理等。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二、我国居民消费与储蓄的现状(一)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中国的高储蓄率世界闻名。2013年9月,我国居民储蓄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3万元,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统计显示,从1992年到2012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从35%升到了59%,其中,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翻了一番,但居民储蓄率却没有变,1992年为20%,2012年依然是20%。1.不同区域的储蓄现状本数据出自前瞻网财经频道截至2011年末,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额10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1%;金融机构网点共计20万个,从业人员超319万人。其中,中国东部地区金融业最为发达。根据前瞻网提供的数据了解到,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六省(直辖市)银行业资产总额合计占全国比重超过半数。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银行业资产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0.4%、17.5%、21.8%和18.6%。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各地区人民币存款增速总体放缓,主要受居民理财意识增强、金融产品创新增多加速存款分流等因素影响。东部地区存款余额增速回落最为明显。2.不同群体的储蓄现状针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储蓄现状进行查阅资料,可以知道,高收入的群体一般会把自己的资金进行投资而不是在银行存储,他们一般会购买理财产品,比如基金,股票,债券等等,还有一些“土豪”.. .会进行古玩字画的收藏或者房地产的购买以及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的存储,而对于低收入的人群,他们一般是进行小型的投资,在农村一般人会把钱直接存人银行,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银行比较安全,随取随用,有利息的收入,很少有人会把钱进行股票、基金或者进行其他的投资,但有一部分人会把钱存进像“余额宝”这样理财产品中。3.不同年龄阶段的储蓄现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储蓄或者理财计划,根据个人不同生命周期的特点,学术界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表1个人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特点和相应的理财活动期间探索期建立起稳定期维持期高原期退休期对应年龄15-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60岁60岁以后家庭形态以父母家庭为生活重心择偶结婚、有学前子女子女上中小学子女进入高等教育子女独立夫妻二人生活理财活动求学深造提高收入量入为出,攒首付钱偿还房贷,筹集教育款收入增加筹退休金负担减轻准备退休享受生活规划遗产投资工具活期、定期存款,基金定投活期存款、股票、基金定投自用房产投资、股票、基金多元投资组合降低投资组合风险固定收益投资遗保险计划意外险、寿险寿险、储蓄险养老险、定期寿险养老险、投资型保单长期看护险、退休年金退休年金资料来源:银行从业——公共基础通过上表可以直观的看到,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理财或者投资方式,在探索期和退休期的差距较大,这也证明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根据不同的需求是有不同的储蓄或理财方式的。(二)我国居民消费的现状1.不同区域的消费现状根据区域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一线城市,比如浙江、上海、北京;二线城市,比如成都、西安、大连、苏州、南京;三线城市,比如西藏,新疆等。.. .西藏,地处中国边远地界,主要收入来源是放牧业和旅游业,居民消费不高,主要的消费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的消费支出。四川,处于内陆省份,居民收入以加工业,旅游业为主,居民消费主要是衣食住行,消费较高。浙江,地处中国沿海城市,收入多种多样,有制造业,旅游业,加工业,大型机器的进出口等,居民消费也极高。相比西藏和浙江,区域之间的消费差距也就一目了然了,这也证明了不同区域之间是存在消费差异的,而且越是在沿海的城市,消费也就越高,越是内陆的城市,消费也就逐渐在下降2.不同职业社会群体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1)农民、一线工人等低收入群体消费者消费偏重于基本发展性需求。他们收入不高,量入为出,求实求廉心理较为突出,在这个社会承受的压力较大,对于他们来说,首先是要满足基本生存发展的需要。(2)白领、医生、教师、公务员等中等收入的消费者消费的主动性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事业单位消费者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消费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强,消费者往往会主动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去获取与商品信息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经过合理的分析之后购买产品。(3)网络职业群体消费者追求方便的消费过程。目前网络用户多以年轻、高学历用户为主,他们拥有不同于他人的思想和喜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想法,对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比较自负,网络职业群体由于经常与网络相伴,在同等条件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折网上购物,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所以他们的具体要求越来越独特,而且变化多端,个性化越来越明显。.. .(4)商人和明星等高收入的职业群体追求奢侈消费。他们的生活得到完全保障,经济条件比较优越,购物挑剔讲究品味,追求美感,看重商品的象征价值,对价格不敏感。3.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现状(1)少儿期第一阶段为少儿期(0—6岁半),该阶段包括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该阶段的消费者主要是小孩,虽然没有消费能力,可是他们的消费意识会影响到大人的消费心理。(2)青少年期第二个阶段为青少年期(6—18岁),该阶段的消费者多为中学生。中学生购买能力普遍不强,消费行为多数在学习上。由于渴望消除自卑感和建立同一感,在消费时较易产生攀比的消费心理。(3)成年早期第三阶段为成年早期(18—26岁),大学生和新婚夫妇为主要的消费群体。在此阶段的消费者中很大部分是理财能力较差,缺乏开支的计划性,使得自己在消费时“跟着感觉走”。(4)成年中期第四阶段为成年中期(26—50岁),家长父母是该阶段的主要消费力。对商品的质量、价格、用途、品种等等都会作详细了解,很少盲目购买。坚持主见,不受外界影响 。(5)成年晚期第五阶段为成年晚期(50岁以后直到死亡),老年人是主要的消费群体。老年消费者在消费时,大多会有自己的主见,而且十分相信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综上可知:消费心理现.. .象是消费者个人行为的心理表现,必然受到消费者所处年龄阶段的多种因素所左右。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人生阅历,必然有着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所以其消费心理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三、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一)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1.收入凯思斯的绝对收入假定、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定、莫迪里安尼等的生命周期假定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认为居民的储蓄和收入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其中比较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理论当属凯思斯的绝对收入假定。根据凯思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可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储蓄随之增加。2.物价水平物价水平是指整个经济的物价,而不是某物品或某类别物品的价格,是用来衡量所在的目标市场所潜在的消费能力和分析其经济状况的又一非常重要指标。物价稳定是经济稳定、财政稳定,货币稳定的集中体现,物价稳定同时标志着社会总体需求量的基本平衡,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和市场流通的货币供应量与市场的货币量的基本适应。3.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假如定期储蓄的利率低于CPI,那么您的银行账户储蓄在贬值。因此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CPI越高,居民储蓄是呈现递减的情况的。4.区域差异.. .不同的区域,由于受到的影响不同,自己的储蓄观念不同,消费观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储蓄也不同,影响各地区居民储蓄存款的因素主要有消费支出、总人口数和房地产投资,其中房地产投资占主要因素。居民消费支出对储蓄存款的影响比较微妙:当居民的收入不变时,消费支出增加了,可以用来储蓄的资金自然会减少;居民消费支出也受到收入的影响,若居民的收入增加,消费性支出也会增加,居民的储蓄存款也许会随之增加。5.其他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以上解释的一些主要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居民的储蓄,比如当前的各项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目前的生活现状、个人的生活爱好等等。这些影响因素在居民的储蓄中也是有很大的比重,但本文侧重是介绍以上的一些因素。(二)居民储蓄存在的问题1.过高的储蓄表2部分国家历年储蓄图表单位:美元国家年份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中国1.77万亿2.34万亿2.63万亿3.09万亿3.84万亿4.25万亿4.79万亿--阿根廷742.94亿885.65亿806.69亿933.15亿1050.80亿1133.51亿1101.25亿--澳大利亚2325.17亿2935.98亿2667.77亿3134.42亿3978.18亿4329.79亿4253.08亿--巴西2710.82亿3451.82亿2866.72亿4116.17亿4703.87亿3651.01亿3460.61亿--数据来源:腾讯网财经频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吴敬琏,1930年1月24日出生于江苏南京,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当代中国杰出经济学家、著名市场经济学者、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在2014年曾经表示,中国最近几年储蓄率在50%左右,居世界第一,但居民储蓄率只是20%左右。.. .表3部分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2012)单位:亿元机构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国内合计国外部门合计交易项目运用来源运用来源运用来源运用来源运用来源运用来源运用来源可支配总收入78875.916855.4101301.1321399.2518431.5518431.5最终消费71409.0190584.6261993.6261993.6(一)居民消费190584.6190584.6190584.6(二)政府消费71409.071409.071409.0总储蓄78875.916855.429892.1130814.62564377.9—13593.9242844.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版中国的高储蓄率世界闻名。2013年9月,我国居民储蓄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3万元,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 .统计显示,从1992年到2012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从35%升到了59%,其中,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翻了一番,但居民储蓄率却没有变,1992年为20%,2012年依然是20%。现在,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消费比重,就要提高百姓收入。“提高百姓收入就要降低国企储蓄率,把更多的钱从银行拿出来给大家分红。”徐洪才徐洪才,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学教授,1996年获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学位。认为,要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保障国有资产出资人——全体公民的利益。还有专家建议,政府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在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的消费支出,人大和社会公众要加强对政府预算的监督,将更多政府收入转化为普通居民的“收入”。2.储蓄结构不合理表4中国历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单位:亿元年份总储蓄其中定期活期增加总额其中定期活期200029662.323778.25884.18143.56939.51204200138520.830873.47647.48858.57095.21763.3200246279.836226.710053.177595353.32405.7200353407.541791.611615.97615.45473.72141.7200459621.844955.114666.762533198.53054.5200564332.446141.718190.74976.71310.33666.4200673762.451434.922327.69457.64144.55313.2200786910.658788.928121.713233.274325801.22008103617.368498.635118.716631.69674.56957.12009119555.478138.941416.515929.49640.66288.9201014105192263.548787.521496.814127.27369.62011161587.3103011.3858575.9220536.310747.889788.422012172534.19104934.4567599.7410946.891923.079023.822013217885.35139300.1678585.1945351.1634365.7110985.452014260767.31160226.58100540.7342881.9620926.4221955.54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年报.. .2014年2月2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统计数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7%,这是继2012年以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实际增长第二次跑赢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从二次分配结果看,居民初次分配收入与最终可支配收入比较变化不大,居民部门收入状况基本没有明显改善,收入调节主要表现为企业收入向政府部门的转移。政府部门的储蓄更多转化为政府投资和对国有企业发展的支持。四、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一)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1.物价表5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年份通胀率年份通胀率19903.10%20031.20%19913.40%20043.90%19926.40%20051.80%199314.70%20061.50%199424.10%20074.80%199517.10%20085.90%19968.30%2009-0.70%19972.80%20103.30%1998-0.80%20115.40%1999-1.40%20123.25%20000.40%20132.60%20010.70%20143.30%2002-0.80%数据来源:1990—2013年数据摘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版,2014年的数据摘自新浪网财经频道近年来,我国物价大幅度上涨,直接影响到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10年间物价总体上张25.3.. .7%。住房、医疗、教育等价格上涨速度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家庭收入增长速度,对于那些将要购房的人来说,物价越高,越会抑制他们的消费,消费水平会越低,也就从总体上降低了居民消费率。据中国统计局调查显示,2014年全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3.3%,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2.收入根据传统及现代的消费理论,消费都与收入紧密相关。因而,收入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最终导致居民收入占比不断缩小,降低居民消费能力。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统计数字显示,去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954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虽然都不断增加,但仍然很低,增幅也很缓慢。近年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虽然不断提高,但是数据增长速度却在大幅度下降,也说明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增幅速度滞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些是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3.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其主要衡量指标是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6历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情况年份年末参保人数(万人)基本收支情况(亿元)合计职工离退休人员基金收入基金支出累计结余200114182.510801.93380.62489.02321.31054.1200214736.611128.83607.83171.52842.91608.0200315506.711645.53860.23680.03122.12206.5200416352.912250.34102.64258.43502.12975.0200517487.913120.44367.55093.34040.34041.0200618766.314130.94635.46309.84896.75488.9200720136.915183.24953.77834.25964.97391.4200821691.116587.55303.69740.27389.69931.0200923519.917743.05806.911490.88894.412526.1201025707.319402.36305.013419.510554.915366.3201128391.321565.06826.216694.712764.919496.6201230425.822981.17445.720001.015561.823941.3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版..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的职工养老保险在逐步上升,但还是很不完善,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由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不健全、保障水平低下,因此即使老百姓手中有钱,也不会过度消费,因为他们要保有一定的资金用于防老、防病、防失业,养育下一代。4.区域差异根据我国区域的不同,居民的储蓄和消费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和储蓄一样,在收入越高的城市,储蓄便越高,消费也越高,比如广州,浙江,上海,北京,这些地区,而在西北,西南等地区,居民收入不高,储蓄也不高,自然消费也不高,比如西藏,贵州等地区,因此,所在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二)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1.消费过高中国国家统计局在2014年8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3%。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2.1%;食品价格上涨3.6%,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2.2%,服务价格上涨2.5%。1-7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3%。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1%。2014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5%。其中,城市上涨1.6%,农村上涨1.3%;食品价格上涨2.9%,非食品价格上涨0.8%;消费品价格上涨1.4%,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0%。表7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支出的统计指标年份1990199520002010201120122013人均总收入(元)1516.24288.16295.921033.423979.226959.029547.1.. .工资性收入1149.73385.34480.513707.715411.917335.618929.8经营净收入22.577.5246.21713.52209.72548.32797.1财产性收入15.690.4128.4520.3649.0707.0809.9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版续表7转移性收入328.4734.81440.85091.95708.66368.17010.3可支配收入1510.24283.06280.019109.421809.824564.726955.1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元)1278.93537.64998.013471.515160.916674.318022.6食品693.81772.01971.34804.75506.36040.96311.9衣着170.9479.2500.51444.31674.71823.41902.2居住60.9283.8565.31332.11405.01484.31745.1家庭设备及用品108.5263.4374.5908.01023.21116.11215.1交通通讯40.5183.2427.01983.72149.72455.62736.9文教娱乐112.3331.0669.61627.61851.72033.52294.0医疗保健25.7110.1318.1871.8969.01063.71118.3其他66.6114.9171.8499.2581.3657.1699.4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版从上表可以直观的看出,在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也在飞速的提高,翻十倍是常见的,有些消费甚至翻了近六七十倍,比如居住、医疗等。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2014年在本土消费额明显下降,为250亿美元,同比下降11%,中国奢侈品市场占全球奢侈品市场比重由2013年的13%下降到2014年的11%。中国消费者境外消费进一步加强,2014年境外消费达81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9%。具体原因是由于人民币升值导致,人民币在美元兑换方面是属于升值的,而在我国本土消费时是属于贬值的,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居民在国外消费偏高,而在本土消费逐年下降。2.结构不合理.. .从表7可以看出截止到2013年食品的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占很大一部分的成分,而教育和娱乐占食品支出的三分之一,比重过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当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到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07%至4.25%,才能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发展。早在1993年,中国就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在20世纪末达到4%。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一目标未能如期实现。五、现阶段影响我国居民储蓄与消费的因素(一)居民可支配收入表8部分地区全体居民人均收支情况(2013年)地区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现金可支配收入现金消费支出全国18310.817114.113220.410917.4北京40830.035154.129175.621787.7上海42173.635418.730399.921417.4江西15099.713880.610052.88005.6山东19008.318239.211896.810078.2广东23420.722129.817421.014811.3四川14231.013012.611054.78916.0西藏9746.89089.66310.64736.1陕西14371.513746.811217.34736.1甘肃10954.410322.98943.49688.3重庆16568.715297.012600.210382.8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版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呈逐年扩大的趋势,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万元/人,增长率为14.13%,为近六年来的最大值;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2.70万元/人,增长率为9.73%。近三年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我国人均GDP的提高必然会导致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区域的居民有不同的收入和支出,收入和支出成正比关系,处于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和居民指出都是大于内陆地区的,此表也说明了我国居民贫富差距的加剧。(二)物价水平图1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跌幅度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物价水平是对市场供求的反映,物价水平的变动是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居民效用恒定的前提下,当物价上涨,居民为达到自己恒定的效用水平,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减少储蓄,反之,当物价下降,人们只要花比原来更少的钱就能达到自己预定的效用水平,自己的消费不变,而储蓄会增加。(三)预期收入预期收入是指预计未来一定时期可以取得的收入,现期收入的对称。预期收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当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逐渐降低时,居民会对储蓄和消费有一定的策划和目的,在这时,居民一般会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储蓄和消费,所以,当预期收入降低时,居民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当预期收入增加时,居民会增加储蓄增加消费。.. .(四)社会保障制度在上文中提及过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会使人们增加消费,增加储蓄,而消费的增长一般会大于储蓄的增长,因为这时候的居民在消费的时候有社会保障作为自己的保障,可以放心的消费,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地区,居民的消费一般会大于储蓄,而在社会保障制度比较不完善的地区,居民的储蓄一般大于消费。(五)年龄据一项调查显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消费观和储蓄观,在0-22岁之间一般是属于学生时代,消费占主导地位,几乎很少有储蓄;22-35岁之间属于创业生活期间,一般是有储蓄能力和理财能力的,能够理性的消费,有明确的目标;35岁之后拥有自己完整的家庭,有自己的理财计划,消费和储蓄一般都是稳定的。(六)利率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利率会使储蓄的价值降低,故而个人与家庭会有增加现时消费的倾向。考虑资本市场。利率降低,股票等证券及其衍生品的必要收益率也会相应降低,但同时投资者的机会成本也降低了。故而从这个角度考虑,如果个人与家庭偏向投资的话,理性的决策是借入资金进行投资。(七)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率大于银行存款利率时,那么存在银行的钱就是贬值的,这时人们会去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弥补自己的损失,例如投资等方式,所以在通胀率大于银行存款利率时,储蓄下降,消费增加,而通胀率小于银行存款利率时,人们一般会增加存款,减少消费。(八)其他除了以上列举的因素还有很多也是影响居民的储蓄和消费的,例如自己的计划、个人的偏好、当时的国家政策、突发事件等一些因素。六、过度消费和储蓄偏高的防范举措(一)消费过高的利弊1.攀比心理造成经济发展不平衡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财富大量增加。这使许多人都以为,社会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一种主张人们可以任意占有和消耗财富的攀比思想便产生出来,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产生了日益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腰包鼓了起来,这成为攀比消费在中国流行开来的物质基础。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1)食品消费比重偏大恩格尔系数过大表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按恩格尔定律随着收入增加。恩格尔系数应减少。而我国的趋势尤其是在农村不太明显。这是值得深思的。(2)居民精神消费比例偏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健康合理的精神消费可以促进社会进步。而我国居民消费仍以物质消费为主,精神消费支出较少。这种消费结构不利于人们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从而会影响到我国在因际上的竞争力。.. .3.高消费的欲望可以激发人们尽快致富就大多数人而言,人们总希望在更高层次上享受物质文化生活。而高消费通常是以高收入为基础,人们要享受更高的消费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高消费使穷者欲富,富者欲更富。压抑人的消费欲望,最终是压抑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4.高消费可以带动技术进步高消费者通常选择的是名、特、优产品以及新产品,这些产品上市后,尤其是新产品,如果无人购买消费,将会阻碍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技术、产品档次也就无法提升。如今的企业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开发新产品,消费者的高消费、高需求使得企业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档次,使社会商品丰富多彩。5.高消费可以带动新的消费热点作为时尚先行者,高消费者的消费着极强的示范效应,在一段时间内会形成一种消费时潮,形成一种热点消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高消费带动新的消费热点,可以扩大市场需求,并使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反过来又促进生产的增长,使生产与消费保持良性的循环。(二)储蓄偏高的利弊1.过度储蓄加剧金融风险过度储蓄的直接影响就是金融资产的保值问题。过度储蓄的国家必然出现国内消费不足的局面,使得国家经济严重依赖国外出口贸易。我国与上世纪的日本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贸易顺差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金融资产的保值问题。由于国际贸易大多以美元结算为主,顺差带来大量的美元资产,使得我国金融安全与美元联系越来越紧密,受制于人。.. .2.过度储蓄加剧贸易摩擦国内储蓄的结果是国内消费不足,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越来越大。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缺少外汇储备,因此大力鼓励企业进行对外贸易,对外贸企业进行出口补贴政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目前的外贸依存度在经过本世纪初的强劲增长后已经达到60%。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由于我国的高贸易顺差,使得我国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摩擦不断。以2010年为例,我过遭到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案件数量占到全世界的一半左右。3.过度储蓄加剧我国房地产泡沫我国超过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与其他排名靠前的经济体相比,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远大于那些国家,国家经济严重依赖出口。这就带来了大量的贸易摩擦,典型的就是我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国美国。美国出于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经常以人民币被低估为理由,强迫人民币升值。这样就造成了国外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大增加,使得境外投机者瞄准中国市场,而我国目前的股市、债券市场都不健全,这些热钱就瞄准了我国的一个重要投资领域——房地产,使我国房地产价格不断升高。带来的最为恶劣的影响就是对我国的实体经济打击极为严重,也大大加速了我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4.提高储蓄资金的使用效率居民储蓄过多,一般是放在银行或者基金、证券等地方,这些地方属于金融公司,会把这些钱进一步流入社会,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和利用率,加速经济的增长。5.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和居民收入带来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使中国出现较大幅度的贫富差距,大多数群体还在为未来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及住房问题担忧,这也是中国储蓄率较高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把过剩的储蓄用在提高居民收入和福利待遇方面。中国政府应该把大额储蓄有效应用在国家建设、养老、教育、医疗、研发等长期事业上,因为这些事业才真正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6.鼓励企业对外投资过大的贸易顺差不仅容易引起人民币升值,出现类似于日元升值的诸多问题,而且会导致与美国为首的一些重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增多,不利于缓解当前欧美金融危机造成的世界经济下滑的压力和风险。因此,中国应采取各项政策措施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降低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顺差,缓解同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同时,中国还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外国企业或直接到国外建厂等直接投资方式,减少国内资金被闲置或低效益使用的不利状况。(三)防范措施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储蓄和消费都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所有的事物都要遵循一个“量”字,当量变达到质变的时候要么是飞跃发展要么是沉入低谷,所以无论是储蓄还是消费都要适量适度。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刚刚从温饱迈入小康,正处在经济迅速扩张、增长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具有广阔的发展、扩张余地。目前,所面临的结构性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增长速度滑坡,是暂时的和周期性的。国家采取的扩大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适当的货币政策已初见成效,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毋庸置疑。.. .七、针对目前我国消费和储蓄现状的建议(一)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各阶层收入结构收入分配是社会各阶层利益平衡的重要机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调控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经济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对实现我国“保增长、调结构”的目标尤为关键,通过收入分配调整真正启动内需和消费,尤其解决中低收入者消费不足的问题,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力,是大势所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需要政府强有力地推动,更需要系统治理、打一套“组合拳”,而且要重拳出击、招招奏效。为此建议: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合理确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并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工资指导线;加大政府的货币化转移支付,逐步提高扶贫标准、低保标准、抚恤标准和养老金发放水平,努力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放开准入,引入竞争,同时加强垄断行业收入管理,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二)逐步减轻城乡居民对未来预期的压力,扩大当期消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充分发挥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使居民对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安全感,进而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目前,农村缺乏金融服务,或者是服务不到位。如果没有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相关服务,.. .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再生产、农村信贷、农村经济发展等将成为纸上谈兵。因此,政府应加大力度,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三)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引导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目前我国居民存款中有一部分来源于贸易顺差,就这部分存款实现由价值形态向使用价值形态转换的路径而言,其对应的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应通过从国外进口相应商品的方式来予以满足。如果这部分存款转向国内购买商品,那么,必然会对国内经济运行造成通货膨胀压力。突破对于外部资本盲目崇拜的误区,使外部资金流入建立在有相应的外部生产要素、投资品和消费品做支撑的基础之上。当前针对外部投机性资金大量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加强投机性资金入境监管;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这些外部资金,最终实现对于外部资金使用的正收益。(四)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工资水平增加居民收入固然能促进消费,但工资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企业成本增加,企业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如果居民面临失业风险,即使收入增加了,受未来预期收入下降的影响,城镇居民依然不会增加当前消费。以2009年为例,2009年全年需要就业的人数达2000多万,但实际可提供就业的岗位大致在1300万。我国政府应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鼓励居民创业,发展符合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消费需求的服务性行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提高财政补贴,降低因失业风险而导致的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够让居民放心消费,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实现中国梦、国人幸福的关键,这关系着整个国家居民的切身利益,所以社保制度必须从居民出发,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还很不完善,为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居民有信心消费,因此,国家要加快社保制度的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层面,保障对象不能只是企事业单位人员,加强政府公共事业建设,加强公共职能,我国政府消费增加率的走低表明我国政府发挥公共行政职能的能力有限,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利用起政府的有效资源,增强政府公共服务管理功能。(六)其他尽管政府支出、收入分配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存在长期动态均衡稳定关系,但二者对农村居民短期消费却没有显著影响,因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时切勿急功近利,做好长期目标规划和制度安排,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充分运用财税手段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从而最终实现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持续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1]Lucas.OntheMechanicofEconomicDevelopment[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8(07).[2]RomerP.M.EndogenousTechnologicalChange[D].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6(05).71-102.[3]谢勇.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4]张涛.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状况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5]封福玉.转型时期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实证分析[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版社,2010.[6]刘科星.我国居民储蓄的区域分析[J].馆藏中文资源,2007.[7]裴春霞.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8]刘灵芝.湖北城乡居民消费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9]朱向东.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与市场[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2014-国际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11]袁志刚.中国居民消费前沿问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2]王丽丽.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因素分析[J].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11.[13]党冰瑜.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J].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11.[14]蔡丽丽.中国投资、储蓄与消费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11.[15]徐笑波,邓英淘,薛玉炜等.中国农村金融的变革与发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16]梁琦.关于储蓄与经济发展的思考[N].新疆:新疆日报,2001.[17]刘泉.全球储蓄与消费如何实现平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07-06(005)... .致谢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她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视野广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明确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掌握了通用的研究方法,而且还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与无微不至、感人至深的人文关怀,令人如沐春风,倍感温馨。正是由于她在百忙之中多次审阅全文,对细节进行修改,并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许多中肯而且宝贵的意见,本文才得以成型。在此特向尊敬老师致以衷心的谢意!向她无可挑剔的敬业精神、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深厚的专业修养和平易近人的待人方式表示深深的敬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