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汉语方言概述

广东省汉语方言概述

ID:34090539

大小:5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3

广东省汉语方言概述_第1页
广东省汉语方言概述_第2页
广东省汉语方言概述_第3页
广东省汉语方言概述_第4页
广东省汉语方言概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东省汉语方言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广东省汉语方言概述一、广东汉语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广东是个汉语方言情况复杂的省份。汉语七大方言,在广东通行的就有三种:粤语、客家话和闽语,而且粤、客两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广东。此外,粤东、粤西和珠江三角洲还有一些属于北方方言的军话点,粤北一些乡镇通行若干种归属尚不清楚的“韶州土话”。广东汉语方言的这种格局,是中原汉族居民在向南迁移中语言分化而形成的。汉语自古存在着多种方言。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夏语化”运动。这场运动以中原为中心,在空间上向周围、在时间上向后世扩展,到西周时,便形成一种以夏语原产地——秦晋一带的方言为标准音的“雅言”。而在西周以前,广东仍属“百越之地”。“

2、百越”是个音译词,又作“百粤”,系古代南方土着的统称。“越(粤)”意为水或海,“百”意为人或族。“百越”就是“越人(粤人)”,意为水上人家或居住在海边的人。东周时期,“百越”各部落被划入楚国的版图。然而,由于有五岭这座屏障阻隔,能够进入岭南的楚人实际上极少。不管是中原的“雅言”还是楚国的方言,在岭南并不通行。当时岭南各个土着部落所使用的语言,与太平洋各岛屿的“南岛语”(又称“马来—波利尼亚语”)同出一源。例如上述“百越”一词,其修饰语素置于中心语素之后,这正是南岛语在构词法上的特征之一。因此,古百越语不属于汉语任何一种方言,它跟汉语没有亲缘关系。秦灭楚之后,南征百越之地,在“西

3、瓯”即漓江、贺江和西江交汇处一带遇到顽强的扺抗,相持6年之久。“西瓯”土着善水战,屡败秦军,杀其统帅屠睢。为了保证大军的增援以及粮草的运送,秦军在湘江与漓江上游之间开凿灵渠,形成一条“湘桂水道”。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占领“百越”之地,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并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为“垦卒”,迁至岭南。为便于对岭南的控制以及迁徙的顺利进行,秦始皇三十四年又在潇水与贺江上游之间的富川修通一条新道。此后,“湘桂水道”和“富川之道”便成为中原汉人进入岭南的两条主要通道。由这两条通道进入岭南的“垦卒”,便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汉族移民,他们首先将中原的“雅言

4、”传人广东。秦末,中原战乱,南海郡尉赵佗趁机幷吞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 (今广州市)。南越国从丞相以下的官员都由土着担任,南越王赵佗本人也穿土着的服饰,操土着的语言,将自己异化成土着以便于统治。可见当时番禺一带土着势力还比较强大,汉族移民很少,汉语还未通行。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将岭南分为九郡(后改为七郡),又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交趾刺史部”治所最初在赢(今属越南),不久便迁至广信(今广东封开县及广西梧州市一部分)。广信是新设的苍梧郡郡治,处于漓江、贺江与西江汇合之处,扼西江之要冲,沿江向东可扺番禺,溯江向西可扺南宁,向北则可通过漓江、贺

5、江经湘桂水道或富川新道直扺中原,交通较为便利。早在秦朝军队征讨岭南之时,这一带曾发生激战,原有土着因扺抗失败,有的被杀,有的逃散,于是成为汉族移民聚居之地。西汉末年,王莽乱世,因避乱而迁居广信一带的汉族移民更多。据统计,西汉时苍梧郡有24379户,人口14万人;到东汉增至111395户,人口46万人。这个地区人口激增,显然是汉族移民定居的结果。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除了原有的监察权外,还拥有管理各郡的军政大权。文明程度较高的汉族移民在这个地区取得了统治地位,其语言也就成为优势语言。在两汉时期定居广信的汉族移民中,出现了一批声望颇高的文人学者。如西汉末年着有《陈氏春秋》的

6、经学家陈钦和其子、被誉为“岭海儒宗”的陈元;东汉末年着有《春秋经注》、《公羊传注》、《谷梁传注》的士燮。士燮担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政绩显着,当时中原先有黄巾起义,后有军阀混战,不少文人为避乱并慕其名前来依附。其中有潍坊人刘熙,沛郡人薛宗,汝南人程秉及许靖、许邵兄弟等。他们来往于交趾、广信等地,设馆客授生徒,形成一支颇有势力的士人队伍。这些文人学者在传播中原汉文化时所使用的,当然是有汉字作为纪録符号的“雅言”。没有文字的岭南土着在逐步接受汉文化、学习汉字之时,来自中原的“雅言”也就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而逐步在这一带流行开来。同时,随着文化逐步融合,这一带的汉语也吸收“百越”语言的

7、某些成分,从而形成自己的某些特色。这种具有自己某些特色的汉族移民的语言,事实上就是早期粤语,只不过当时它跟中原雅言差异不大,尚未成为一种方言罢了。赤壁之战后,东吴政权为了巩固后方,重修在南越国被攻陷时遭到破坏的番禺城,于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迁交州州治至此。东吴永安七年(264年),又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广信转移到番禺,汉族移民的势力也就向西江下游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扩展。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发生“八王之乱”,继而又有“五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