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部门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收敛分析

区域部门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收敛分析

ID:34099577

大小:650.14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3-03

区域部门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收敛分析_第1页
区域部门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收敛分析_第2页
区域部门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收敛分析_第3页
区域部门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收敛分析_第4页
区域部门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收敛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区域部门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收敛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0年第2期3区域部门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收敛分析齐绍洲李锴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1997—2006年我国西部和东部省区之间的能源强度差异与劳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在使用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基础上,分别对省区及其六个产业部门的劳均GDP收敛性及其能源强度随劳均GDP变化的收敛性进行实证估计,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六个产业部门和省区都存在劳均GDP收敛,其中,建筑业的收敛速度最快、工业最慢。第二,东西部省区之间总体的能源强度差异是收敛的,即随着东西部省区之间劳均GDP差异的缩小,其能源强度差异也在缩小,但收敛的速度慢于劳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三,西部各个产业部门相对于东部其能源强度

2、差异收敛性存在差距,东西部省区之间在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工业上的能源强度差距是收敛的,而在其余部门上的能源强度差距是发散的。第四,西部各省区整体能源强度的收敛性与其各产业部门的收敛性并不一致,而是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说明西部各省区应该在产业部门层面上采取措施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其整体能源使用效率。关键词:收敛部门能源强度面板数据分析一、引言能源强度通常用宏观经济领域的单位GDP能耗、产业部门单位增加值能耗和微观经济领域的企业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品能耗来表示。产业部门单位增加值能耗则反映出不同产业部门的能源效率指标,是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水平对单位GDP能耗影响度的具体反映(李天舒等,2007)

3、。①现有的文献大部分是以省区或区域作为一个单位来研究地区经济增长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把省区作为分析单位的一个局限性是掩盖了省区内不同部门之间的变动情况,而部门之间显然存在着差异。因此本文从产业部门层面的角度来分析地区经济增长和能源强度之间的收敛关系,这样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透视能源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变化趋势。同时,理解部门的异质性有很强的政策含义:针对不同部门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通过减少部门差距来缩小地区差距,对于节能减排,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关于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得到迅猛发展,许多国外学者已经做了有价值的探索,虽然不同的学

4、者对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收敛性特征观点不尽相同,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经济增长存在收敛性(包括绝对收敛、条件收敛、俱乐部收敛),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Baumol(1986)、Barro&Sala2I2Martin(1992)、Mankiwetal(1992)、Bernard&Durlauf(1995)、Quah(1996);另一类学者认为经济增长更多地表现出了发散的特征,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Delong(1988)、Pagano(1993)、Mauro&Godrecea(1994)。关于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3齐绍洲,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邮政编码:430072

5、,电子邮箱:cneuus@1261com;李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电子邮箱:kzworkpaper@yahoo.cn。本文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项目批准号为09YJA790157)和“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自主科研项目”(项目批准号为09ZZKY032)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和编辑部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但文责自负。①这里省区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简称。109齐绍洲、李锴:区域部门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收敛分析分析主要是从省区或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间的角度来研究的。这类文献主要有:Chen&Fleisher(1996)、魏后凯(1997)、申海(19

6、99)、蔡和都阳(2000)、刘强(2001)、沈坤荣和马俊(2002)、何一峰(2008)。而彭国华(2005)从部门这个新角度分析了中国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差异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和其它第三产业部门是微弱发散的,而批零贸易餐饮业则显示出了微弱的收敛趋势。总之,由于不同学者研究的方法、使用的模型、样本区间和研究视角的不同,对我国经济增长收敛的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有的结论甚至相反。现有的对我国能源效率收敛性的研究并不多,主要是从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上展开的。如史丹(2006)假定我国能源效率存在条件收敛,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各省份的节能潜力,但仅对我国整体的能源效

7、率做了能源效率变异系数的考察,并未对区域间的能源效率的收敛性进行检验。师博和张良悦(2008)从区域层面上考察我国能源效率的发展趋势,发现西部显示出发散的特征,东部表现出趋同的特征,而中部则有向东部收敛的态势。李国璋和霍宗杰(2009)运用数据包络方法(DEA)对各个省份、三大区域及全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分析显示,中国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提高的梯级分布。全国和东中部能效均呈现向一个稳态收敛的发展趋势,而西部能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