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金文旧释「

甲骨金文旧释「

ID:34219703

大小:1.01 M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04

甲骨金文旧释「_第1页
甲骨金文旧释「_第2页
甲骨金文旧释「_第3页
甲骨金文旧释「_第4页
甲骨金文旧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甲骨金文旧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甲骨金文舊釋“”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上)(首發)陳劍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一、商周金文習見一個研究者一般釋爲“”的字,殷墟甲骨文中也頗爲多見。周原甲骨文中也曾出現一次(岐山鳳雛村H11:1),作祭祀動詞,其“鼎”形和左上方的“爿”形尚可見,右上部分殘去。此字最繁之形可嚴格隸定作“”,其聲符部分“”也曾單獨出現。研究者多將“”視爲原始形體,把“”看作其省體。我認爲“”是一個獨立的表意字,“”則應分析爲从“鼎”从“”得聲。詳後文。“”字的省變之形很多,隸定下來有“”、“”、“”、“”、“”和“”多種異

2、體,其中的“爿”又或訛作“凡”形,“肉”或訛作“舟”形等。下面分別舉出一些代表形體。A、:索爵(《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簡稱《集成》。後文注金文出處凡徑出冊數和編號的,皆見於《集成》。14.9091)師簋(8.4311)B、:婦姑鼎(4.2137)長子卣(《考古》2000年第9期第18頁圖一三)員方鼎(5.2695)贙母鬲(3.0611)魯内小臣生鼎(4.2354)師父鼎(《考古》1996年第11期978頁圖一:2、劉雨、盧岩《近出殷周金文集錄》2.300)、周厲王簋(8.4317)師望盨(9.4354.1,增

3、从手形)C、:《合集》15878《合集》30999《合集》1587212/12《合集》34632王作右簋(6.3460)旂父鼎(4.2144)、卣(10.5389.1、5389.2)君夫簋蓋(8.4178)D、、:《合集》38243《合集》37549方鼎(5.2614)魯侯鬲(3.0648)闌監引鼎(4.2367)E、:、《花東》236《合集》15883《合集》25224《合集》23572《屯南》1474王作親王姬鬲(3.0584)大師小子師朢簋(6.3682)F、:《合集》15882《合集》25223敔簋

4、(8.4166)G、:《合集》27226《合集》32603《合集》30995《合集》9419正(《甲編》2102)段簋(8.4208)寓鼎(5.2756)結合字形與辭例兩方面來看,研究者公認,以上諸形除G類“”之外無疑皆爲一字異體。G類“”形是否與“”等形爲一字研究者的看法或有分歧,詳後文。“”字所在的索爵云“(索)諆(其)作有羔日辛彝”,師簋云“用作朕文考乙仲簋”,本文引用甲骨金文釋文儘量從寬,不一一嚴格隸定。“”字皆用爲器名修飾語,與金文一般从“鼎”的“”等字的常見用法相同。殷墟卜辭“”、“”兩形皆从“

5、匕”不从“刀”,按“刀”旁與“匕”旁易混,如殷墟甲骨文“牝”和“”字所从的“匕”有不少訛作“刀”形(看《甲骨文編》第34頁),又如殷墟甲骨文多見的“(剝)”字,關於“(剝)”字參看拙文:《金文“彖”字考釋》,收入拙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266~267頁,綫裝書局,2007年4月。《合集》6536兩形變作、,其“刀”旁倒寫,就很容易與“匕”旁相混了(參看後文對大盂鼎“”形的討論)。B類“”字第一形所在的婦姑鼎,同人所作有婦姑方鼎(4.2137)、12/12婦姑甗(3.0891),一般認爲其時代在商末,可見

6、殷人所用文字中也有“”字。據此結合上文所說卜辭“”、“”兩形皆从“匕”不从“刀”可以推測,殷墟卜辭裏可能也存在最繁形體的“”形中“刀”作“匕”的“”字,但現有材料中尚未見到。“”或“”形很早就有“”、“”、“”、“”和“”等各種不同寫法,其訛省變化頗爲劇烈複雜,猶如卜辭从“知”从“冊”的字,也往往省變作、、、、、、等多種字形,有的彼此之間還差別頗大,參看李學勤:《談叔夨方鼎及其他》,原載《文物》2001年第6期,收入其《中國古代文明研究》,83~84頁,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又詹鄞鑫:《釋甲骨

7、文“知”字——兼說商代的舊禮與新禮》,收入其《華夏考——詹鄞鑫文字訓詁論集》,369~375頁,中華書局,2006年12月。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宋人已將金文的“”字及其省體徑釋爲“”,清末研究金文的學者承之,多引字典辭書、古書“”、“”、“鬺”和“湘”諸字爲說,將其訓爲“煮”,或讀爲“將”訓爲“奉”等。參見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第七冊4440~4454頁0932號引潘祖蔭、張孝達、徐同柏、劉心源、于省吾、楊樹達、高鴻縉、王國維等諸家之說,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又,宋代杜從古《集篆古文韻海》2.13“

8、鬺”字下收一形。此書收字形不注出處,據其自序云“今輒以所集鐘鼎之文、周秦之刻……”,可知收有部分銅器銘文。此形當即據當時人(此書自序末署宣和元年即公元1119年)對金文“”字的通行釋讀收入,並非另有可靠根據。“”字不見於《說文》,《玉篇·鼎部》:“,煮也。亦作。”《說文·鬲部》:“,煮也。从鬲、羊聲。”《集韻》平聲陽韻尸羊切商小韻:“,《說文》‘煮也。’或作、鬺、。”《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