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论文3

播音与主持论文3

ID:34252112

大小:63.3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4

播音与主持论文3_第1页
播音与主持论文3_第2页
播音与主持论文3_第3页
播音与主持论文3_第4页
播音与主持论文3_第5页
资源描述:

《播音与主持论文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播音与主持论文班级:姓名:学号:论电视节目女主持人独特的价值取向当今,由于一些电视节目女主持人错误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媒体的节目变得日益浅薄与乏味,严重的污染了受众的视听空间,甚至混淆着受众对于美与丑的是非判断,为此我们应该反思。笔者认为,改变这种现状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重新认识电视节目女主持人的价值取向,让电视节目女主持人通过怡化情感、丰厚底蕴以把握节目的话语权,从而真正展现出电视节目女主持人的魅力,重新显现电视节目的价值。  人类任何传播手段的终极目标都应该是对文化精神的追求。大众传媒作为环境监

2、测者和社会守望者,应义无返顾地担当起引导舆论和传播知识的重任。在信息、文化、思想多元的今天——电视媒体所具有的包容性是其他媒体所无法企及的,它既丰富着人们的休闲活动,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而,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电视节目的协调者与引导者,是连接节目与观众之间的纽带,担负着指引正确舆论导向的重任。主持人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为电视实现有效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电视节目女主持人作为一个具有特殊话语权的传播群体,更担负着展现时代风采,推动社会进步的特殊作用。美国知名化妆品制造商玫琳凯曾经说过:“女

3、人有两种东西比金钱和性更为人们所需要——认可和赞美。”  电视节目主持人随着电视业的不断兴盛和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成了万众瞩目的“明星”、“大腕儿”,在西方国家,节目主持人具有着不亚于总统的显赫的地位。  而主持人与节目的关系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处理不好直接影响电视媒体的信誉。但在当今各种媒介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情况下,浮躁的心态和功利的诱惑使得部分女性主持人变得低俗,甚至在语言和着装上都表现出了市侩气,这不是源于对进步的追求,而是源于追求虚荣所致。这些主持人并不是为观众而主持,也不是为

4、做节目而做节目,而是为了一种私欲和急功近利。  错误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媒体的节目变得日益浅薄与乏味,严重的污染了受众的视听空间,甚至混淆着受众对于美与丑的是非判断——为此我们应该反思。笔者认为,改变这种现状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重新认识电视节目女主持人的价值取向。一、女性特殊的社会地位及在大众传媒中的特殊性(一)历史上女性地位的变化  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存在的一切内容都是由社会所在的客观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社会的意识也就不同。  女性从属的社会地位是社会和历史发

5、展的结果,父权制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确立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因而,妇女从来就没有占据过自己的地位。如《周易》从天地、日月、阴阳、乾坤的天人只是来论证男女的尊卑、内外、刚柔、贵贱的关系;儒学中所提倡的“人道”伦理主义则把这种秩序具体化和人道化;而到了汉朝儒家时期,他们进一步从天人合一论证“天不变,道也不变”的秩序的永恒性,从阴阳五行来求证“男尊女卑”和“三纲六纪”的合理性;宋代理学家又从“太极”、“天理”来论证“三纲五常”的普遍性,直至封建社会后期,儒释道合为一个文化整体,多重文化融合构建,其共同将性别

6、不平等及父权制论证成一条永恒的真理。  在西方世界,也有过以女权主义为主导的时期。在其历史文化中,女性一样处于男性的控制下。《圣经》说,女人是作为亚当的一种“附属品”的符号而存在的,本质上并没有独立的存在。  也就是说,无论在有着古老文明的东方还是孕育现代文明的西方,女性卑微附属的地位有着惊人的一致。男人对任何事物都是凭借理性或者智慧,努力去理解他们或亲自去征服,而女人不论身处任何时间和地点,都是通过丈夫的关系,间接的支配一切。  自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诞生后,妇女活动家玛丽.戈兹就代表巴黎

7、妇女发表了《女权宣言》,主张女人与男人应享有同等的权利;在英国,女权运动的领导人沃斯通克拉夫特于1790年和1791年先后发表了《为人权一辩》、《女权辩护》等宣言,也高高举起了妇女权利的旗帜;随后,美国于1848年召开了首届女权大会,通过了伊丽莎白.斯坦顿起草的《权利和意见宣言》,提出了女性与男性应享有的平等受教育及就业等权利。这样,以美英法为首的女权主义运动蓬勃展开了。(二)“男女平等”思想与女性主持人地位的变化  伴随着国际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女权主义的中心——“男女平等”的思想,宛如一道犀利

8、的闪电瞬间划破了压抑、沉寂的夜空。伴随着闪电过后的轰鸣雷声,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拉来了女性解放的帷幕。她们或追求婚姻自主,或崇尚爱情至上,个性鲜明地印上了那个如火如荼的时代的烙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妇女儿童保护法》的一次次修订,到历届国际妇女大会的成功举办,再到女性节目在各大电视台的闪亮登场及较高的收视率,呼吁男女平等的女权主义号角已经越来越嘹亮。然而,正如一句流行语说的那样:呼吁什么少什么。之所以众多女性研究者,女权主义者不遗余力地为男女平等摇旗呐喊,是因为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