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ID:34415627

大小:2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5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_第1页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_第2页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_第3页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_第4页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九江市同文中学陈劲向45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可真正落实起来并不容易,产生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随着新课程标准在江西省全面展开,这个问题又一次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将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两个月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反思与学习。也可以说深有感触,现就教学情况反思如下:一.重新认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评价体系。新课程教学以来,各学科教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每节课都只能满堂灌,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后总留有遗憾。而学生学得累、学得苦,深感学习负担重。究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教师是真正按新

2、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上课,而都是按原高考的考试大纲在上课,讲解每个知识点或例题时想到的不是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是怎样让学生去应对考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穿新鞋,走老路”,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教学生些什么,又应如何去教,值得每一个教师去认真思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这种理念下应突出学生是主体,教科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探究学生的潜能,认识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密不可分,从而处处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寻找结论,产生成功感。独立自主的思考是学习的必需,但合作交流也不能

3、少,课堂上,教师尽量不要大包大揽,以先知先觉的面目出现,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本人经历的一次优质课展示中,很多专家、学者提到,如果一堂数学课中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评优时属一票否决。而要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努力实现师生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是负起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责任,负起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责任,同时考虑由于背景和条件不同,学生的认知方式、认知水平、思维策略和学习能力不全相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获得必须的知识,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鼓励和提倡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有教育必有评价

4、,通过评价我们可以量出每个人的进步,量出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以便发扬和改进。不可否认,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教学中,也应该正确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为学生的发展和改进教学服务,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关于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5个方面:1、发展。为什么评价?应该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引发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而非扼杀他们的才能。2、过程,应该一改过去只看重结果,忽视过程的评价。而重在看学生参与的态度,与他人合作的情况和成长的过程。3、多元。“多一把尺子,多出一批人才。”统一的标准决定一切,智商水平决定一切实际并不客

5、观,应该看到不同的学生发展过程和方向可能不同。评价应该适合所有的学生。4、众数。评价不应该只是学校和教师的专利。应广泛听取家长、同学及和学生有关的社会方方面面的人的意见,才会比较公正公平。5、自己。学生自己最了解自己,理应是评价的重要方面,更何况,客观的,实事求是地参与评价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自我监控,一种教育。二.应注重探索、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教师方面来讲,可能已经把教材讲明白了,难点、重点归纳清楚。课堂上尽量减少学生学习困难,让学生走一条平坦的大路。有时对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公式定律,往往只告诉学生某个结论,并让学生知道怎么用就可以了。从学生方面

6、来讲,整个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概念、结论判断不都是在研究事实和现象的过程后形成的,而是听教师那样讲后知道的,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依靠自己的实践去积极获取知识的过程。缺少主动参与,更缺少积极思考,而没有思考的学习就像没有了翅膀是飞不起来的。例如:在学习二面角求法时,很多学生都知道有一个射影面积定律,即。如果不问为什么这样,用什么方法来推导,知识的再现过程变成零过程,失去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就失去了一次尝试探索、训练思维的过程,一次体验的过程。以后他一直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才能完成前面的学习任务,数学的学习变成了简单的模仿,机械操作。“脑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学

7、生走过的题海,跳过的是过程。久而久之,对数学问题的探讨就失去了信心,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一个不可挽回的后果,到时,再要学好数学是不可能了。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教学中,本人体验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过程。一是:1.画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2.观察出全等三角形。3.证明全等三角形。4.证明垂足就是底边上的中点、角平分线的交点。5.归纳结论。二是:1.利用几何画板出示不等腰三角形。2.画出同一边上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观察三线位置。3.慢慢拖动三角形一顶点将不等腰三角形转化为等腰三角形,同时观察三线位置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三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证明

8、发现的结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