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CAB!""#论老子、庄子、禅宗的哲学思辨逻辑%!李’满,罗小奎(%+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江"> ?0CAB!""#论老子、庄子、禅宗的哲学思辨逻辑%!李’满,罗小奎(%+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江" />
论老子、庄子、禅宗的哲学思辨逻辑

论老子、庄子、禅宗的哲学思辨逻辑

ID:34446430

大小:92.5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6

论老子、庄子、禅宗的哲学思辨逻辑_第1页
论老子、庄子、禅宗的哲学思辨逻辑_第2页
论老子、庄子、禅宗的哲学思辨逻辑_第3页
论老子、庄子、禅宗的哲学思辨逻辑_第4页
论老子、庄子、禅宗的哲学思辨逻辑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老子、庄子、禅宗的哲学思辨逻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卷第.期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AB*/4@B.’’’’’’’!""#年/月01234-5164-478-4924:;<3=:>?0CAB!""#论老子、庄子、禅宗的哲学思辨逻辑%!李’满,罗小奎(%+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江西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江西南昌’**""*()!!!!!!!!!!!!!!!!!!!!!!!!!!!!!!!!!!!!!!!!!!!!!’’摘’要:老子、庄子、禅宗哲学思辨的逻辑都具有两极对转、相反相成、圆融无极、流转不居的特性。从运思形式和思辨逻辑的角度看

2、,禅宗哲学与老子哲学是一脉相承、性质同一的。但在主客体关系上,二者运思的方向却是相反的:老子是从绝对的客体世界出发,转入绝对的主体世界,最终达于主客两极圆融的境界;禅宗是从绝对的主体世界出发,转入绝对的客体世界,最终达于(自他不二)主客两极圆融的境界。庄子哲学可以看作是介于老子的绝对客观主义与禅宗的绝对主观主义的一个中间环节,也可以将庄子哲学看作老子的绝对客观主义向禅宗的绝对主观主义发展的一个中间阶段。’’关键词:老子;庄子;禅宗;思辨逻辑;承继性;差异性’’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3、..((!""#)".$""!*$"#!!!!!!!!!!!!!!!!!!!!!!!!!!!!!!!!!!!!!!!!!!!!!’’研究老子、庄子、禅宗的学者,大多认为他们的哲学思维(大智若愚),“道常无巧而无不巧”(大巧若拙)等等说法,都是非逻辑或反逻辑的。其实不然。老子、庄子、禅宗的哲学明明白白地蕴有这种意旨:道以无为成就了无不为,以无形思辨,因为自身特殊的目的和要求,确立了自身独特的思辨成就了大象,以无声成就了大音,以无隅成就了大方,以愚拙逻辑。这是一种既不同于所谓形式逻辑,亦不同于所谓辩证成就了大智大巧,以无在成

4、就了无所不在,以无我成就了独逻辑的思辨逻辑。尊的大我。这是从“无”向“有”生成发展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道之无不为必归于无为,道之大象必归于无形,道之’’一’老子哲学的思辨逻辑大音必归于无声,道之大方必归于无隅,道之大智大巧必归老子哲学有一种特殊的思辨逻辑。这种逻辑以相反相于愚拙,道之无所不在必归于无在,道之大我必归于无我。成、两极对转、永动不居为特征。为什么老子哲学思维要遵这是“有”向“无”生成发展的一个方面。二者相反相成,永循相反相成、两极对转的逻辑?这与老子哲学思辨的根本目远流转运行不止,由此合成生生不息的宇宙创

5、化生成之流。的相关:老子哲学思辨的根本目的是认识作为绝对实体的所谓“反者道之动”,所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道”。作为绝对实体的“道”,其道体浑然、周延遍在、无限思就是说,道的运行总是这样:从绝对的无,生成发展为绝对永恒、永动不居。而要认识这样的东西,思辨本身要与它同的有;从绝对的有,生成发展为绝对的无;其相反相成、两极性同态,也就是说思辨要与道体达到同一,才能真正认识对转的过程永无止息。大道永远以自我否定的方式自我肯“道”,或曰“悟道得道”。定着,永远以自我肯定的方式自我否定着。大道永远以这样《老子》!)章说

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的方式在成就万物的同时又让万物复归于大道,在让万物复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归于大道的同时又成就万物。惟有这样相反相成、两极对[%]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页)转、永动不居的存在,才能成其为绝对无限的存在。[%]《老子》."章又说:“反者道之动。”(/&页)既然大道的存在状态就是相反相成、两极对转、永动不在老子看来,大道的运行是周遍宇宙万物,永远不会停居的运行,而悟道体道就是与天同运,与道同化;因此,要想滞的;大道运行总是从相

7、反的方向、以相反的方式,来成就正体道悟道,人的心理活动就也必须进入相反相成、两极对转、面的功用,达成正面的目标。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常永动不居的逻辑轨道,一刻也不能停滞;一停滞便离道而去,无声而无不声”(大音希声),“道常无形而无不形”(大象无一停滞便悖道而驰。要想进入与天同运,与道同化的体道悟形),“道常无隅而无不隅”(大方无隅)“道常无智而无不智”道的境界,对大道的体悟便必须是即悟即转、刻悟刻新的流;收稿日期:!""#$"%$%&’’修回日期:!""#$"#$"(作者简万方数据介:李满(%&)*$),男,安徽太

8、平人,教授,从事美学研究;罗小奎(%&)*$),男,江西南昌人,讲师。·!’·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也就是说,人的心理状态要变为流态、气态,用《庄子·人间即是天道自然的状态。上述种种两极,共同构成多向度的两世》中的话来说就是“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极世界。哲思在多向度的两极间圆融流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