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为实眼不见也为实

眼见为实眼不见也为实

ID:34786241

大小:55.1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10

眼见为实眼不见也为实_第1页
眼见为实眼不见也为实_第2页
眼见为实眼不见也为实_第3页
资源描述:

《眼见为实眼不见也为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眼见为实眼不见也为实----探索耳与心脑科学研究(1)都世民眼见为实笔者在周日中午央视平台,先后看到两位盲人挑战不可能,其中一男一女,都是年轻人。还有一位女青年韩晶晶,以每分钟60圈速度转360圈。紧接着以10秒速度,小跑过独木桥。这三位年青人既向自我挑战不可能,也是向当今科学家挑战,如何解读这种常人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是特异功能吗!还是灵异事件吗?到底奥秘在哪里?这两位盲人挑战什么不可能?其中一位女青年盲人凭耳朵听力,可以分辨面前是真人或是假人(即塑料模特),还能辨别面前是几人,甚至有人在摇动衣服

2、,她也能说出这一变化,使观众感觉如同有眼人看见一样。另一位盲人是从30个声杯中说出其编号。首先让他按编好顺序听一遍,或重复未听清的声杯发声。然后打乱,再让他用耳识别其编号,他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声杯编号。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的。人的耳朵具有产生听觉和平衡觉的功能。正常人的耳朵大约可分辨出40万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有些小到微弱得只能使耳膜移动氢分子直径的十分之一。也有人认为耳朵只具有传感器功能,产生听觉在于心和脑。不难看出央视平台展现的三位年青人,成功地挑战了自我潜能,都与耳朵功能有

3、关。眼不见也为实1.盲人耳听也为实盲人丧失视力,但他们有听觉,本文列举两例都是超常人的听觉。为什么他们听觉不仅能声音,而且能识别声杯的序号,能判别面前的障碍物是真人还是假人模特,能判别真人是否在动。如果是平常人蒙上眼睛,让其仿效盲人的做法,能否有同样效果呢?笔者认为不太可能。当然,有的侦察员能用耳朵分辨许多鸟声,这是长期训练结果。这其中是有差别的。2.眼不能见的大与小宇宙之大,人类有认识过程。早先西方国家的人“”坐井观天,将宇宙看成“地心说”,认为是以地球为中心。后来又提出以太阳为中心的学说。直到

4、伽里略发明望远镜,再加上航天技术、射电天文技术和雷达技术的推进,尤如人类从井底爬出来,才发现宇宙如此之大,现在发现天上星星是数亿颗,以光年计算与遥远天体的距离。奇怪的是,我们东方国家的祖先在两千五百年前,就知道这宇宙是三千大千世界,是无穷大。这说明佛学高明。按现代人观念,眼见为实,两千五百年前没有望远镜,也没有火箭和航天飞机,也没有射电天文和大型雷达,这眼不见的描述宇宙却被实践验证是真的。再说这“小”字的含义,我上学时,老师告诉世界上原子是最小,如今却说“上帝粒子”、“夸克”比原子还小。我们祖先在

5、《金刚经》中又指出这个世界可以“碎为微尘”,这个世界就是“一合相”。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些论述又被现代最前沿科技成果所证实。3.肉眼不能见的“明”与“暗”在漆黑的夜晚,没有一丝灯光,也没有星光和月光,此时伸手不见五指。实际上手客观存在,就是看不见。人要想看见周围物体必须先有光源,无论是阳光还是月光或灯光。光源发出的光经周围物体反射,反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光通过我们的眼球到达视网膜,产生了“影像”,并由心脑协同工作,才能看到世间万物。光把周围物体映入到人的眼睛,从

6、角膜进入眼,角膜是眼球表面的一层薄膜。然而,光通过虹膜(眼前部含色素的薄膜),中间是瞳孔。虹膜通过收缩瞳孔控制光的进入量。例如,光强的时候,瞳孔就收缩到大头针尖大小,以控制过多的光进入。光弱的时候,瞳孔就放大以便进入更多的光。光到达晶状体。晶状体把光投射到视网膜上。角膜进行最大的屈光,而晶状体悬器精密地聚焦。根据物体的远近会自动调节,能清晰地观看。物体近时,眼睛的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加。看远物时,睫状肌松驰,晶状体凸度减小。晶状体后面和视网膜前是玻璃体,它含有一种透明的胶状物质,叫玻璃状液。光

7、通过玻璃体进入视网膜。视网膜覆盖眼睛的三分之二,控制视觉宽度。视觉清晰时,光能直接聚焦在视网膜上。视网膜由几百万个专门从事接受光的细胞组成的,叫视网膜杆锥体,它把光变成电流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送到脑部。视网膜杆锥体有在黑暗中观察和识别各种颜色的功能。位于视网膜中部的黄斑是锥体最多的部分。黄斑中部的小凹状体是锥体最集中的地方。黄斑负责中心视觉,能识别颜色和物体的细节。(以上参见百度词条)应当指出的是,如果没有光源,人是看不见周围物体。这不意味周围物体不存在。上述解释忽略了“心”的存在。《金刚经》指出:

8、“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南怀谨先生对这段解释是:人闭上眼睛,到了一个黑暗的房间,他看不见了,永远摸不出来。假使真想明心见性、见道,“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一切无所住,这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放下,此人绝对可以见道。等于这个人有了慧眼,有了眼睛,又在太阳底下,当然万象森罗,什么都看得很清楚。笔者理解,我们在研究一个课题时,常常遵循本学科的理念,这是有所住,总是跳不到圈外。一旦灵感触发,似乎如梦初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