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预设中的生成

如何把握预设中的生成

ID:34894449

大小:3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13

如何把握预设中的生成_第1页
如何把握预设中的生成_第2页
如何把握预设中的生成_第3页
如何把握预设中的生成_第4页
资源描述:

《如何把握预设中的生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把握“预设”中的“生成”韩村中心学校周小二摘要:教师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教师不能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关键词:预设生成质疑探究多元对话解读拓展体验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预先做出周密的安排。上一堂阅读课,教师必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和教材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设定既明确有适当的教学目标,预先确定教学的重

2、点和难点,预先设计计划(教案)。“凡事预则立”,预设是很重要的。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完全按照预设进行,而忽略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东西。其优点是周密而严谨,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其缺点是“统”得过死,不能根据学生和课堂发生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影响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内因是不断产生的学习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文素养水平之间的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使阅读教学有效,教师必须随时洞察学生内因的动态

3、生成,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那么“预设”中的“生成”该如何把握?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操作的:一、把握质疑探究中的“生成。科学的本质是疑问,质疑是科学创新的起点,也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基点,课堂上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我特别重视学生的质疑,并把质疑探究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依据,鼓励学生在反复自读文本的基础上质疑问难,比如常以这样的问题激励学生质疑探究:读了本文,令你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你认为文中最值得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等等,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开阔的质疑探究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就会

4、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断生成自己独特的思维认识与情感体验。当然,学生的质疑问难有教育价值大小之分,有的生成性问题可能偏离甚至完全背离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主题,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使之引到文本之中来。二、把握多元对话中的“生成”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它不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5、学生作为读者,是富有巨大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具有个别差异性的生命活动体,因此教师应当从关注生

6、命的高度,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教师不能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我在教学《珍珠鸟》时,整个课堂行进得相当流畅、相当成功,临近尾声在“拓展体验”环节出了个小小意外:我出示了一个对话问题——文中的人与鸟是如此地和谐共处、互相依赖,读后,你想说些什么?思考讨论之后,一生举手发言“我想对作者说,请放了这三只珍珠鸟吧,因为鸟儿长有翅膀,它们希望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不想

7、被人关在笼子里受束缚当玩物,这是对鸟儿生命的不尊重。”此言一出,全堂肃静,不是我预设的结果,怎么办?我一愣之后马上加以肯定、引导:这想法很好,很独特、很深刻,从“尊重生命”的高度来审视笼中养鸟这问题,那好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各执一词,不断撞碰出思维的火花,不断加深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与体验。在这里让我看到了一种多元对话中的有效生成,这种生成的平等对话使“教学相长”。三、把握多元解读中的“生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读者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对文本

8、的解读也必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过去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总是执意去寻找作者的“原意”,尤其是鲁迅先生的作品。现在我们认识到对文本可以多元解读,文学作品的阅读应该是放飞心情的自由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多元解读会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的成长。我在执教《湖心亭赏雪》时,在基本疏通语句,赏析景物描写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张岱在寒冬大清早去赏雪,有人说是“痴人”之举,你认为他痴不痴?这问题一出,就引发了学生的多元解读,有的说“痴”,因为春天才是西湖最美时节,应在春天去游湖;有的说“痴”在大清早,太阳

9、都还没出来,赏雪应是红日映白雪,才最美;有的说“不痴”,因为他要寻求一个纯净的世界;有的说“不痴”,是因为他要借这种寂寥空旷、天地一色的景色来排遣自己心中的郁闷,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我及时出示了有关张岱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简介。就这样,不仅在多元解读中化难为易,巧妙解决了教学的难点;而且在多元解读中,让学生思想不断碰撞,不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