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胱抑素c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血清胱抑素c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ID:35159819

大小:1.88 MB

页数:55页

时间:2019-03-20

血清胱抑素c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_第1页
血清胱抑素c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_第2页
血清胱抑素c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_第3页
血清胱抑素c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_第4页
血清胱抑素c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血清胱抑素c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血清胱抑素C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StudyofcorrelationbetweenserumcystatinCandatherosclerosisand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inpatientswithessentialhypertension作者姓名:戴娜领域(方向):全科医学指导教师:冷吉燕教授类别:临床医学硕士答辩日期:2015年5月27日前言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尽管高度关注高血压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但其发病率和患病率仍很

2、高,而血管和心脏是高血压病理生理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早期可无明显病理改变,长期的高血压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和左室肥厚(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LVH),是脑卒中、心脏疾病发病和死亡的最大的危险因素,增加并加重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因此,找到指导高血压预后的标志物,并及早加以干预达到早期预防及逆转显得尤为重要。胱抑素C(CystatinC,CysC)作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已有较多研究证实,其是反映早期肾脏

3、损害的敏感指标,而近年来越来越多对胱抑素C的研究发现,其浓度的测定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非常有现实意义,而血清胱抑素C水平(serum-CystatinC,s-CC)是否可在早期对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hypertension,EH)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室肥厚做出评估,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文通过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s-CC分别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intimamediathickness,C-IMT)和左室质量指数(Leftventricularmassindex,LVMI)之间的

4、相关性,进一步明确CysC是否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左室肥厚的独立预测标志物,从而指导高血压的预后评估及临床治疗,为高血压患者并发症的监测提供有价值的生物标记物,为其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以便可以及早改善患者症状,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状态。I中文摘要血清胱抑素C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室肥厚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高血压患者并发症的监测

5、提供有价值的生物标记物。方法:收集我院住院的2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严格排除糖尿病、肿瘤性疾病、合并感染、继发性高血压等疾病,以及口服ACEI或ARB类降压药的患者,最终按照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筛选出肌酐清除率≥80ml/min的患者206例进行血清胱抑素C及其余生化指标的测定。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的测量,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将最终入选的20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按

6、以下3种方式分组:(1)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C-IMT增厚组,n=84),颈动脉内中膜正常组(C-IMT正常组,n=122);(2)左心室肥厚组(LVH组,n=61),非左心室肥厚组(非LVH组,n=145);(3)单独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n=55),单独左心室肥厚组(n=32),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合并左心室肥厚组(n=29),单纯高血压组(n=90)。分别分析血清胱抑素C水平在各组中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其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左室质量指数的关系来研究其与左室肥厚、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之间的临床II关

7、系。将收集的所有数据都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颈动脉IMT增厚组s-CC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P<0.01)。2.与颈动脉IMT的相关分析:颈动脉IMT与s-CC、BMI、Cr、LDL-C呈正相关(P均<0.05)。3.以颈动脉IMT为应变量与各指标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LDL-C、s-CC是颈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β值分别为0.488、0.406,P<0.01)。4.s-CC与颈动脉IMT的偏相关分析:由于有研究表明s-CC随年龄升高而增加,为避免年龄的影响,

8、在调整年龄进行偏相关分析中,s-CC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5.LVH组s-CC水平显著高于非LVH组(P<0.01)。6.LVH组与非LVH组:当调整年龄、BMI、TC、TG、HDL-C、LDL-C、Cr危险因素后,经多元回归分析s-CC与IVST(β=0.167,P<0.01),LPWT(β=0.187,P<0.05)及LVMI(β=0.245,P<0.01)仍呈正相关。7.将206个EH患者分为以下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