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柳树醒了

1 柳树醒了

ID:35254669

大小:13.4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22

1 柳树醒了 _第1页
1 柳树醒了 _第2页
1 柳树醒了 _第3页
资源描述:

《1 柳树醒了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柳树醒了教学目标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教学重点识记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案例海州区矿工街小学贾翠第一课时一、激趣,引入新课1.春天不知不觉来了,用你喜欢的词语赞美春天。2.春天来了,周围的事物都有哪些变化呢?板书“柳树醒了”。二、初读,掌握字词1.师范读,学生欣赏老师配乐朗诵。初步了解春天到了柳树的变化。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生词。3.哪

2、些生字是你的新朋友呢?大声读给大家听。4.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1)偏旁识字:枝,梳,梢形近字比较:耍一要(耍字比要字少一笔)多媒体课件辅助:雷,澡(打雷下雨,洗澡用水)熟字加偏旁:醒,软(酉+星=醒车+欠=软)(2)同桌互相读生字,比比谁读的准。教师强调“醒”是后鼻音,“澡”读平舌音,“枝,树,梢,耍”读翘舌音。(3)小组比赛认读生字(枝、梳、梢、耍、醒、雷、软、澡)(4)读词卡(教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打雷雷雨树枝树梢软和梳洗玩耍苏醒三、细读,理解课文学第一节(1)自由读,你从什么地方知道柳树醒了?用笔画出来。(2)同桌读,想象春雷会跟柳树说什么话呢?(3

3、)小组读,交流柳树醒了说明了什么?(4)比赛读,感受词语描绘的景象。学第二节(1)轻声读,说一说谁给柳树洗澡了?(2)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想一想柳枝为什么软了?(3)看录像春景图,学生在活动情景中感受柳枝变得更美了。(4)美美地读一读,在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四、背诵,感悟文意(1)自由背(2)加动作背(3)配乐背(4)同桌互背五、拓展,巩固练习1.出示下列生字,让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说()()()话()()()朋()()()友()()()春()()()高()()()2.说话训练用上“———”是柳树的好朋友。(词卡贴在黑板上)3.画一画,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六、观察,正确

4、书写1.学生观察“说、话”两个字的字形和在田字格的位置。2.教师示范写,边写边提醒注意的笔画,这两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言字旁的“点”要写的高一些,靠右一些,与横折提的“折”对齐。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4.展示评价。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字词1.读上节课学过的字:雷、澡、软、梢、梳、醒、耍、枝2.开火车形式读词:打雷雷雨树枝树梢软和梳洗玩耍苏醒二、研读,自主探究(3—5小节)1.自由读,说说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指派组长汇报。)2.各小组提出问题,师生整理问题,达成共识。(1)柳梢为什么绿了?(2)春燕跟柳树捉迷藏,小柳絮怎么飞了?(3)柳树是怎样跟小

5、朋友玩耍的?3.引导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义,可以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的方式学习)。4.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5.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1)学生汇报“柳梢为什么绿了?”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从“春风给柳树梳头”这一句体会,春风轻柔的为柳枝涂上绿色,引导学生带着情感读第三节。(2)学生汇报“柳絮怎么飞了?”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掌握柳絮特点,可以用实物演示,学生观察,品读体会第四节。(3)学生汇报,“小朋友们是怎样跟柳树玩耍的?”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季节里,小朋友们快乐的心

6、情,引导学生多读几遍最后小节,在读中加深体会。三、比赛,背诵课文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评一评谁背得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四、领悟,课外延伸1.夸夸柳树的5个好朋友。2.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3.用各种形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读课文、编儿歌、画画、唱歌、跳舞等)五、观察,正确书写1.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每个字的特点。2.教师范写,边写边提醒注意的笔画,“春”字的书写,关键是上半部分:三个横不宜长:撇、捺要伸展开,盖住下面的“日”字。“高”字上小下大,不要写得太长。3.书写“朋、友”两个字,可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再提示大家写时应注意什么。六、小结:柳树醒了,小朋友们也醒了,

7、一年之季在于春,让我们利用好这美好春光,抓紧时间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吧!板书设计春雷说话──柳树──醒了春雨洗澡──柳枝──软了春风梳头──柳梢──绿了春燕──捉迷藏──柳絮──飞了编辑短评:这六篇教案对教学要求把握得比较准确,教学思路清楚,教学方法得当,便于其他教师借鉴。每课选择AB案的方法很好,有助于拓宽教师教学设计思路,且便于供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参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