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儒佛道交融的朱熹天理论

(精品)儒佛道交融的朱熹天理论

ID:35728504

大小:441.0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4-15

(精品)儒佛道交融的朱熹天理论_第1页
(精品)儒佛道交融的朱熹天理论_第2页
(精品)儒佛道交融的朱熹天理论_第3页
(精品)儒佛道交融的朱熹天理论_第4页
(精品)儒佛道交融的朱熹天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品)儒佛道交融的朱熹天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9年第12期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12月No.12,2009ZHEJIANGSOCIALSCIENCESDec.,20093儒佛道交融的朱熹天理论□何静内容提要朱熹的天理论包括理本论、理本源论和理一分殊说等俱是其立足儒门,融会儒释道三教的产物:朱熹的理本论直承程颐,同时也汲取了佛道的本体论智慧;朱熹“理→气→万物”的宇宙论得益于《易传》、道家特别是程颐的本源论的启示;朱熹的“理一分殊”借鉴了华严学的一多关系论,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的理一分殊说。关键词朱熹天理论理一分殊理本论儒佛道作者何静,宁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宁波315211)③朱熹从小

2、接受的是正规的儒学教育,其父朱十余年”,“熹于释氏之说,盖尝师其人、尊其道,④松晚年好程子,为程颐再传罗从彦的弟子,于是求之亦切至矣”。当然理学前辈融通三教的思①“熹年十三四时,受其说(指二程学说)于先君”。想也在他的心中植下了根。后朱松遗言要十四岁的朱熹从学胡宪、刘勉之和朱熹三十岁正式受学程子三传李侗,遂专心刘子翚三先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三位都是于儒学。朱熹回忆受学过程:“李先生为人简重,二程理学的崇信者。在三先生的教导下,少年朱却是不甚会说,只教看圣贤言语。某遂将那禅来熹有了很深的理学功底,朱熹曾言:“某少时好权倚阁起⋯⋯且将圣人书来

3、读。读来读去,一日学,十六岁便好理学,十七岁便有如今学者见复一日,觉得圣贤言语渐渐有味。却回头看释氏②⑤识。”与此同时,因为三先生俱好佛老,尤其是屏之说,渐渐破绽、罅漏百出!”从学李侗使得朱熹山刘子翚与佛老之徒过往甚密,还曾试图融合儒更加坚定地归宗儒学。朱熹认为佛老的罅漏处在释道,这样朱熹也得以亲近佛道,“出入于释老者于抛弃了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礼乐典章制度,不讲3本文为2007年宁波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课题《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与中国传统哲学》(07JDM07N)的研究成果。⑤(宋)道原:《景德传灯录》,见于《大正藏》(第4885册),第1

4、7页。册),第380页。lz•(宋)延寿:《万善同归集》,见于《大正藏》(第48⑥⑦(唐)马祖道一《马祖道一禅师广录》,见于《卍新册),第984页。篡续藏经》(第69册),第3页。l{•(宋)楚圆:《汾阳无德禅师语录》,见于《大正藏》⑧(唐)三圣慧然:《临济录》,见于《大正藏》(第47(第47册),第609页。册),第497页。18(宋)颐藏主:《古尊宿语录》,见于《卍新篡续藏⑩lw•lx•l

5、•(宋)普济:《五灯会元》,见于《卍新篡续藏经》(第68册),第263页。经》(第80册),第72、70、142、175页。ly•(清)达珍:《正源略

6、集》,见于《卍新篡续藏经》(第责任编辑俞伯灵61何静:儒佛道交融的朱熹天理论修齐治平:“要之,佛氏偏处只是虚其理。理是实他干脆说大道就是无形体就是空无。《庄子·知北⑥理,他却虚了,故于大本不立也”;老子“只是不游》曾对道(“无有”)作了寓言式的说明:光曜问无⑦见实理,故不知礼乐刑政之所出,而欲去之”;有,“先生是有呢还是无?”无有不回答。光曜得不“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到回应,就仔细地打量对方,一整天下来,什么也看⑧一事已是极大罪名!”虽然抨击佛老的大节有不到,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摸不着。光曜于是感亏,但他对佛道的思想资源

7、还是有所肯定:“释老叹说:“真是到顶了,谁能达到这种境地啊!我能做⑨之书极有高妙者”;“佛家于心地上煞下工到‘无’(指无形质)但还不能做到‘无无’(因为光⑩lv•夫”;“老子说他一个道理甚缜密”。朱熹赞许曜-光的照耀虽无形体但还是有光的迹象)。”同时的是佛道的思辨智慧,他继续着理学先贤程颢程庄子的道也是实有其用的,它既是万物得以生成的颐张载乃至刘子翚等援佛道入儒的路子,他的天本源,又是万物赖之存在的本体。理论包括理本论、理本源论和理一分殊说等都是新道家王弼是老子的后代知音,他也大讲道他立足儒门,会通儒释道三教的产物。之无形而实有:“无形无名者

8、,万物之宗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一、朱熹的理本论直承程颐,同时也汲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故其为物取了佛道的本体论慧思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从理本论的内涵看,朱熹认为儒家所讲的理则无呈。故能为品物之宗主,包通天地,靡使不经包括“所以然”和“所当然”也即物理和伦理二部也。”在王弼看来,道之所以无形,乃是由于“若温分:“至于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也则不能凉矣,宫也则不能商矣。形必有所分,声lw•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必有所属⋯⋯可道之盛,未足以官天地;

9、有形之mu•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极,未足以府万物”,因此对于大道,“欲言存邪,mv•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则不见其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