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 犯罪构成主观方面new

刑法总论 犯罪构成主观方面new

ID:35998150

大小:5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4-29

刑法总论 犯罪构成主观方面new_第1页
刑法总论 犯罪构成主观方面new_第2页
刑法总论 犯罪构成主观方面new_第3页
刑法总论 犯罪构成主观方面new_第4页
刑法总论 犯罪构成主观方面new_第5页
资源描述:

《刑法总论 犯罪构成主观方面new》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八章犯罪构成主观方面一、概述(一)概念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犯罪构成主观要件主要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等心理要素。(二)意义1、定罪方面(1)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2)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2、量刑方面(1)故意或过失对量刑的影响;(2)不同的目的和动机对量刑的影响。(三)犯罪构成主观要件要素1、罪过——必要要件(1)犯罪故意(2)犯罪过失无故意或无过失,则无罪过,无罪过则无犯罪。2、犯罪目的——选择要件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比如,为使用流通绘币与以收藏观赏绘币。注意:犯罪动机——不是犯

2、罪构成的主观要件二、犯罪故意(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1、概念 第十四条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关键词:明知会希望或放任2、构成要素犯罪故意包括两个要素,即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1)认识因素——“明知”、“会”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态度。认识因素表现为行为人的认识能力,包括认识内容和认识程度。案例:甲盗窃军人提包,而其中有一把五四式手枪与人民币20

3、00元若干衣物。A、认识内容(明知的内容)a、行为本身(内容、性质)b、行为结果(性质、结果)c、行为条件(特定时间、地点、对象、身份)思考:比如某一山民确实不知道国家法律保护东北虎的情况下,在老虎吃人、打虎英雄的观念下捕杀了东北虎,到底应不应该追究行为人故意犯罪的责任?问题:违法性认识错误是否阻却故意成立?(2)意志因素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要导致的危害结果的发生所抱的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①希望(积极争取、刻意追求)是指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抱着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该结果的发生是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直接追求的目的。②放任(有意放纵、无意制止)行为人对于损害的后果并不希望发生,但对于结果

4、的发生听之任之。区别:希望是犯意明显而坚决;放任的犯意模糊而随意。(二)犯罪故意的种类1、直接故意、间接故意(法定分类)(1)直接故意是指行为明知自己的行为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①特征认识因素:明知必然发生明知可能发生意志因素:希望——积极追求结果发生②表现形式:A、必然性直接故意如:甲用枪顶在乙的太阳穴开枪B、可能性直接故意如:非神枪手的丙隔湖开枪杀人(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①特征认识因素:明知可能发生意志因素:放任如甲为了掩盖自己贪污公款的事实,企图防火烧毁会计

5、室,放火时发现乙在会计室内睡觉但仍然防火。②表现形式A、为追求某一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同一对象的积极放任:抢劫暴力致人死亡不同对象的积极放任:丈夫毒妻害子B、为追求某一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一危害结果发生;C、突发性犯罪中,行为人不计后果,放任某种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案例:甲在某火车站候车时公文包被盗,于是在候车室到处寻找。甲在乙的身边发现了与自己的包极为相似的包(乙正在打瞌睡),明知该包可能是自己的,也可能不是自己的,但仍然取走。甲回到自己的座位打开一看,并不是自己的公文包,但并没有退还。(3)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①认识因素上,两者的认识程度不同②意志因素上,两者

6、的心理态度不同③待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对这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下的行为定罪意义不同。案例分析:甲乙两人走在山梁上,见有巨大的水泥盖盖在机井口上。2人打赌看谁能把井盖推动滚下山去。山下就是村庄。甲先将一个井盖推动朝山下滚,井盖奔腾而下,滚到半山腰被树拦住后停下。2人继续前行,又看到一个井盖,这次轮到乙将井盖推动朝山下滚,井盖呼啸而下直奔山下的村庄,结果砸塌了一户民房,致2人死亡。问:1、甲乙两人所持的心理态度?2、甲某推井盖被树拦住而没有造成后果的行为能否定罪?2、确定的故意、不确定的故意——根据认识内容及确定程度(1)确定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对行为的犯罪构成属性、危害结果的基本性质和严

7、重程度、希望出现的危害结果都有具体而明确的认识,行为就是基于这种具体、明确的认识而发生,同这一心理环节完全吻合的故意形态。即对意图发生的犯罪事实有明确认识的故意。例如:某甲明知自己用力猛砍某乙的胸部会致某乙死亡,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并凶狠地朝某乙胸部连砍数刀,就是一种典型的确定故意。(2)不确定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对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不确定,但又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又可分为以下几种:A、择一的故意是指行为人虽然预见其行为将对数个特定人造成损害,但其行为究竟对数个特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