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市级联考】重庆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原卷版)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重庆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原卷版)

ID:36196772

大小:83.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5-07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重庆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1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重庆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2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重庆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3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重庆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4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重庆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重庆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原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调研测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形式,一般说来,均与社会有关。但社会对作品结构形式的影响关系,至今仍不太明了。我们不很清楚为什么唐代没有像宋代那样的词

2、,社会究竟能不能对作品的结构形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社会态度能否成为作品构成的要素。由于作品的结构形式基本上只跟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有关,除非实际的社会组织与生活有特殊明确的证据,否则,以上这些问题恐怕都是难以回答的。但就作品的内容形式来说,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就明晰得多了。作品中的事件,往往取材于社会及生活,它所表现的思想,亦需与社会相呼应。因此,有些研究者便很兴奋地主张文学的本质即在于表现社会,甚至于可以作为反映时代的社会史文献。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例,他自认为是在撰写一部19世纪的法国风俗史,但他也深知,凡是艺术家都应该研究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寻找人物

3、与事件的意义、思考自然的法则,并观察社会与永恒法则间的关系,而不可以只是摹写或记录现实。这种讲法,刚好说明了文学作品固然可以选择社会事件为题材,但社会事件并不能决定作品的价值与主题。倘能发掘人生的意义、探寻永恒的法则,则脱离社会与生活,直以冥想幻思为之,亦无不可。为什么这样说呢?以作品模仿现实世界,是作家古老的梦。但是,文字本身只是个符号,符号诚然可以代表事物,但它总不等于事物。换句话说,文字这个象征系统与社会实践结构系统之间,只是一种象征的指涉关系,它永远不能等于社会现实。其次,象征系统是由作者主观地安排组织而创造出来的。它表面上仿佛复现了一个客观世界,但实际

4、上这一组有组织的象征经验却来自作者特殊的臆造。所以,莫泊桑才会说:“有才能的现实主义者,倒应该叫做臆想制造者才是。作家除了用他所掌握和能运用的全部艺术技巧,来忠实再现这个臆想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使命了。”这种臆造,正显示了作者面对社会事件时,必有他独到的意义追求。在文学作品中,一切事件与人物,均为表达此意义而存在,是否取材于社会及生活,根本无关宏旨。但话虽如此,我们却不能说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和意义追求与社会无关。因为作品的思想,通常总是跟社会相呼应的。所谓呼应,是指以下三个方面:与社会流行价值观的关系、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和对社会的批评。文学作品有时会响应、鼓动、顺从社

5、会流行的价值观,但有时也会对时代风气提出反面的意见,或对抗或超越,一如它也必然会对社会现状有所认同或批判。一部文学作品,在此必有其选择,只不过这种抉择,我们不宜遽视为作品优劣的衡量依据,因为反抗或批判有时虽是一桩好事,有时也会变成毒杀苏格拉底与耶稣的愚蠢暴行。顺从时代思潮,未必是开明;逆抗流俗,也未必即是前进,一切都须审慎考量。至于文学作品中独立的思想建构与价值呈现,有时候当然会与社会组织有关,像《黑奴吁天录》这类作品,显然就不是没有黑奴制度的地区所能产生的。然而,作品的思想是否即受社会“基础”或“背景”的制约呢?那倒也不见得。反而是愈跟社会组织关系密切的作品,

6、愈限制了它意义的可能和流传的时空。一般作品的思想,虽往往呼应了社会的组织关系,但其思想本身也自能发光,《红楼梦》就是个绝佳的例子。(摘编自龚鹏程《文学散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品的结构形式受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影响,但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明确。B.就作品内容而言,作品的取材以及所表现的思想总是与社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C.模仿现实是作家的梦想,但文字的象征性与作者的主观性决定了此梦想无法实现。D.文学作品鼓动、顺从时代思潮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对时代风气进行批判更有价值。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作品与社会

7、的关系为话题,着重从作品内容形式中的取材和思想意义两个角度进行论述。B.文章援引巴尔扎克的例子,旨在证明文学本质在于表现社会、甚至可以作为社会史文献的主张。C.文章第二、三段提出了文学的取材可以脱离社会与生活的观点,并且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因。D.文章认为作品的思想和意义追求与社会总是相呼应的,并且详细地阐释了这种呼应的具体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宋代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对词这种诗歌形式在宋代的发展和繁荣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未必是决定性的。B.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莫泊桑比巴尔扎克激进,后者遵守取材于现实的原则,而前者不受此限制。C.虽然作品

8、的取材与社会及生活无必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