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赏识孩子

学会赏识孩子

ID:36319112

大小:2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9

学会赏识孩子_第1页
学会赏识孩子_第2页
学会赏识孩子_第3页
资源描述:

《学会赏识孩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会赏识我们的孩子赏识”不能简单等同于“赞扬”或“奖励”,如果说后两者更多地针对孩子已完成的良好行为、已取得的优秀成绩,目的是给予孩子肯定的评价;那么,赏识的更大的作用应该是针对孩子做事的过程、努力的过程,目的是让孩子有信心坚持下去。  星火老师有一条非常好的经验,是值得每个父母学习的。“总让孩子努力,却总不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他哪来动力呢?让孩子尝成功的甜头有个诀窍,不妨称为‘够苹果原理’:跳一跳,够得着。父母必须在接纳孩子目前成绩的前提下,承认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面对孩子每一次的成功与失败,要像最初教孩子说话和走路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要

2、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要把尺度定得太高,要定在孩子够得着的范围之内。让孩子在成功的良好感觉下轻松愉快地飞翔,否则只能痛苦而缓慢地爬行。”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提出下面几条建议: 第一,为孩子设定“小目标”。 不要认为赏识一定要怎样夸奖孩子,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设定一个“够得着”的小目标,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赏识,而且这种情况下的赏识不会产生“副作用”。 有一个故事:某个炼钢厂员工生产效率低下。一天,公司总裁到工厂视察,他询问了当天日班工人的产量,把这个数字写在身边一块大大的黑板上,除此之外再没说一句话。当晚,夜班工人看到这个数字,当他们知道这个数字

3、代表的意思后,决心一定要超过这个产量。果然,第二天清晨,原来的数字不见了,在黑板上的是一个新的、高得多的数字,那是夜班工人的产量。日班工人又不服气了,他们努力干了一天,终于又一次改写了产量。就这样,工厂的生产蒸蒸日上。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故事中,工人并没有从他们的行为中获得什么实在的好处,正是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和力量。设定一个合适的目标。“跳一跳,够得着”是很好的形容。如果孩子不需要跳起来就够得着,那就失去了目标的意义。但如果跳起来也够不着,那就不能让孩子获得成功和自信,反而可能让孩子感觉沮丧。这个目标如何设定,第一,父母应该

4、对孩子的能力和现实条件有一个正确认识,切忌急于求成;第二,在目标设定时应该和孩子一起决定,样不仅能听取孩子的意见,也能让孩子更有积极性;第三,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况把握不准,最好与孩子的老师商量;第四,可以考虑给孩子设定一个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得着的目标,周弘老师为女儿设定的目标是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强化孩子的目标意识。让这个目标在孩子心中扎根。比如可以把目标写在墙上悬挂的黑板上,或者用彩色纸写了贴在墙上。如果目标有一定的时间限度,那么再给孩子一本“目标日历”,目标应该完成的那一天被显著地标明。让孩子养成一个习惯:在晚上

5、睡觉前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我为我的目标做了些什么?不要求孩子记日记,但鼓励孩子在“目标日历”上写点或画点什么。比如画上一张笑脸。给孩子找个竞争者。有个竞争者能极大地鼓舞孩子,但是,如何选择竞争者也是个问题,让孩子把某个同学当作竞争者是可以的,但不要目标太高,每次都盯着第一名,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个比较熟悉、成绩略好于自己的同学作为竞争对象。同时,要多与孩子交谈,告诉孩子“友谊第一”,不要让孩子滋生对竞争对象的敌意。让孩子自己和自己竞争也是很好的办法。比如周弘老师训练女儿打算盘,每次都给她掐时间,让她和自己比,而且还故意告诉女儿,她的速度一次比一次快。这样

6、,孩子的自信心就越来越强了。 在小目标达成后给予适当奖励。奖励最好是非物质的。比如,在那天的晚餐时,给孩子的座位放一个好看的垫子,让孩子在晚饭前“致词”,全家人表示庆贺。也可以参照我们上面的做法,让孩子自己给自己“颁奖”。或者让孩子选择一件他自己喜欢做的事,看电影,打电脑游戏,或者去肯德基吃饭。 第二,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加以赏识。 失败的时候也要赏识吗?有些父母可能不解。其实,孩子失败的时候可能更需要这件武器。如果这时不“赏识”孩子,孩子可能得到的不仅是失败,而且还有失败留给他的沮丧心情,这可比失败本身可怕多了。而有了这件武器,孩子就能从失败中得到一些可

7、贵的东西。不要讳言孩子的失败。失败就是失败,怎么样也不能把失败说成功,这是没有说服力的。同时,也不能把失败归因于客观因素,让孩子正面自己的失败,这是第一课,也是很重要的一课。父母不妨多与孩子讲讲人们失败的例子,历史故事也好,名人轶事也好,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好。总之,让孩子知道,失败是每天每时每地都在发生的,每个人也都会遇上的。这是人生的常态。让孩子想“我得到了什么”。成功与失败并不是对立的,它们不过是一种比较,有时,成功只是比失败多了一点点。比如陈景润算“1+1=2”,其实要从绝对意义上说,他也没成功,因为他证明的是“1+2”而不是“1+1”。但是,他离

8、那个目标前进了一大步,所以我们说他成功了。而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比完全不做要好。完全不做就是个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