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杨蓓》ppt课件

《兰亭集序杨蓓》ppt课件

ID:36331509

大小:1.55 M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5-09

《兰亭集序杨蓓》ppt课件_第1页
《兰亭集序杨蓓》ppt课件_第2页
《兰亭集序杨蓓》ppt课件_第3页
《兰亭集序杨蓓》ppt课件_第4页
《兰亭集序杨蓓》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杨蓓》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王羲之集序导入:据说,唐太宗在临死之前泪流满面向唐高宗央求道:“父王为创立大唐,历尽艰辛,而今天下托付给你,我也放心,父王只从你这里要一样东西。我所要的‘兰亭’真本,可与我同去,你的意思如何?”高宗点头答应了,太宗也就一命呜呼,气绝身亡。王羲之遗世的最佳书法珍品,就这样葬入了昭陵了。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天下第一行书),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王羲之

2、其人读注释袒腹东床羲之其事王羲之以书换鹅图王羲之书六角扇作序背景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2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有关“序跋

3、”“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流觞曲水图》流觞曲水崇山峻岭畅叙幽情乐时间地点事件人物思考探究1:序文一二段写何内容?作者是何情感?一读正音二读悟言三读悟事四读悟情一叙述宴集盛况环境心情良辰美景乐事悦心王实甫《西厢记》中有“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人生四大美事,宴集尽有,怎得

4、不乐?!作者为何而乐?一读正音二读悟言三读悟事四读悟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死生亦大矣痛讨论探究3: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第三段写何内容?作者是何心情?二宴后感慨人生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作者因何而痛?崇尚清谈无所作为人性难足世事无常生命短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读正音二读悟言三读悟事四读悟情悲三交代作序目的喻之于怀: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讨论探究4:第四段写何内容?作者是何心情?作者缘何而悲?崇尚清谈无所作为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珍惜现时生命积极奋发有为(目

5、的)死生重大人生苦短全文思路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3自然段):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第三部分(4自然段)交代写作的缘由。一读正音二读悟言三读悟事四读悟情悲痛乐叙述宴集盛况抒发宴后感慨交代作序目的整体感知《兰亭集序》内容情感乐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叙述宴集盛况环境:心情:永和九年癸丑暮春之初会稽山阴兰亭修禊事曲水流觞畅叙幽情群贤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极视听之娱乐!良辰美景乐事悦心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死生亦大矣

6、痛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宴后感慨人生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悲交代作序目的喻之于怀: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主旨研讨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生命情感探微为了逃避阴谋政治的高压,在士人中兴起了清谈之风。到了王羲之生活的东晋王朝时,朝政腐败,外患不息,统治者束手无策,上流社会悲观绝望情绪弥漫,士族“清谈派”们谈玄说理,但对老庄哲学、佛学理论并无新的发明,而更多的是故弄玄虚,逞口舌之能的诡辩之术而已。佛学的“色空”

7、思想和老庄的“无为”哲学成了当时名士们面对日益危蹙的国势时局束手无策、软弱无能且不思进取的借口。因而矫情做作成了士族清谈者们畸形人格的主要表现。兰亭集会上的名士,包括时任东晋宰相的谢安,绝大部分是清谈派。王羲之是士族中的一员,但他不是纯粹的清谈派。他在政治上主张有所为,曾对谢安亲口说:“今四郊多垒,宜从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患耶?”但谢安深不以为然。特别是在对待生命死亡问题上,王羲之反感清谈派们的矫情做作,他在经历了多次亲人亡故的痛苦之后,深深地体会到人面对死亡难以“忘情”。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