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抗疫病机制及土壤中辣椒疫霉菌检测技术的研究

辣椒抗疫病机制及土壤中辣椒疫霉菌检测技术的研究

ID:36644866

大小:1.97 MB

页数:58页

时间:2019-05-13

辣椒抗疫病机制及土壤中辣椒疫霉菌检测技术的研究_第1页
辣椒抗疫病机制及土壤中辣椒疫霉菌检测技术的研究_第2页
辣椒抗疫病机制及土壤中辣椒疫霉菌检测技术的研究_第3页
辣椒抗疫病机制及土壤中辣椒疫霉菌检测技术的研究_第4页
辣椒抗疫病机制及土壤中辣椒疫霉菌检测技术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辣椒抗疫病机制及土壤中辣椒疫霉菌检测技术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辣椒抗疫病机制及土壤中辣椒疫霉菌检测技术的研究姓名:甄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植物病理指导教师:刘惕若;李海燕2003.6.1辣椒抗痤病机制及土壤中辣椒疫霉菌检测技术的研究文献综述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引起的辣椒疫病自1918年在美国加福尼州发现后,迄今成为世界性病害。国内,俞大绂先生于60年代首次报道在江苏发现此病。辣椒疫病是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蔓延速度快,危害面积大,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给辣椒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化学防治和栽培防治措施效果不佳,因此许多国家已经开展抗病育种工作,美国、法国、印度、日本等国家

2、在一二十年前就开始了辣椒抗疫病育种研究.目前正逐步深入。我国也正在筛选、培育抗疫病品种,且国家科委将选育抗疫病辣椒品种列入蔬菜新品种选育“八五“攻关研究内容。1辣椒疫病的研究概况1I1分布与危害辣椒疫病是辣椒生产上的一种世界性毁灭性病害,国外已有60多年的历史,广泛分布于拉美洲、欧洲、亚洲等世界各地。发病较重的国家,有美国、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保加利亚、法国、俄罗斯、意大利、印度、日本、韩国等11个国家。在我国.俞大绂于60年代在江苏省首次发现并报道了此病。近年来,蔓延迅猛,几乎分布全国,尤以辽宁、天津、新疆、甘肃、陕西、青海、上海、湖南、江苏等省(市、区)发生严重。辣椒疫病在

3、辣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尤其在辣椒现蕾和坐果时发生严重。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此病可危害根、茎秆、枝条、果实和叶片,严重时可造成死秧、烂果,减产甚至绝产。辣椒疫病在甘肃省发生有20多年的历史,并出现2次大流行。1964年全省约260Ha甜椒,牛角椒发病率100%,严重地全部死亡。1987年兰州市辣椒疫病发生面积高达80%,减产250Kg,损失170多万元(唐德志等1990)。辽宁省各地普遍发生.尤其在沿海地区发生最重,一旦发生一般地块可减产30%--50%,严重地块经常造成绝收(房德纯等1995)。韩国1985~1988年期问,辣椒疫病发生率从8%上升到25%,尤其在1986

4、年辣椒主产区的许多辣椒田块疫病发生率超过了60%(Kim,1995)。辣椒疫霉菌除了危害辣椒外,也可侵染番茄、茄子、黄瓜、西葫芦、南瓜、洋葱、木瓜、须苞石竹、麝香石竹、吊钟花、豇豆、胡椒、香荚兰、芦荟属、大波斯菊属,余永年(1986)报道Pcapsici也危害橡胶树。还有文献报道该病菌还侵染可可树奥洲坚果属山龙眼(Macadamia)及一些豆科墨垄垩!!二壅里查堂堡主兰丝堕墨植物。1.2症状特点辣椒从苗期至成株期都可发病,但以成株期受害较重,主要为害茎、叶、果实。苗期苗期受害,茎基部呈水渍状软腐、缢缩.很快导致地上部分折倒或呈立枯状死去。叶片受害产生暗绿色病斑,迅速扩大成近圆形至

5、不规则形斑.湿度大时叶片软腐、脱落、病部可见稀疏霉层,干燥时病斑变为褐色。o成株期多在茎基部及分权处受害。初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地上植株无异常:发病中期病斑逐渐扩大颜色逐渐加深,且病斑迅速扩展可环茎多半至一周,长3cm~5cm或更长,病健交界处界线较明显.病斑略有凹陷或缢缩。发病后期茎基部病斑缢缩、凹陷呈黑褐色,有的可达地上茎5cm~lOcm,根部呈褐色湿腐状,地上植株或枝条的叶片由下向上萎蔫,极易脱叶直至光秆,严重时植株死亡。叶片病斑初呈水渍状,后扩展成长形,不规则形或近圆形大斑,病斑黄褐色转黑色,病叶其它部分暗绿色,易枯缩脱落。果实多在果实蒂部或果缝外开始产生水渍状稍凹陷的病

6、斑,扩展速度快,几天内便可使全果腐烂脱落,病果呈灰色同心轮纹。干燥天气,病果干缩后挂在枝梢上不脱落,潮湿天气果实落地或病果上可产生稀疏白色霉层。1.3辣椒疫病的病原学1.3.1分类地位根据Waterhouse(1963)和Ho(1981)分类检索表中病原形态特征检索,我国引致辣椒疫病的病原菌为.咖tophthoracapsJc}leon逝属鞭毛菌亚门(Mas£igomycotina)卵菌纲(Oomycetes)霜霉目(Peronosporale5j腐霉科(所thiaceae)疫霉属(崩ytophthora)。1.3.2形态菌丝体白色,一般无隔,老熟菌丝体偶有隔。菌丝直径3~iou

7、m.孢囊梗分枝不规则.宽1.3~3.5um。孢子囊形态大小变化甚大,卵形、近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具有乳突,罕为半乳突,24~51x22~34u珈,长宽比值为1.5~2.2pin。孢子囊脱落具长柄,柄长17~6lum。孢子囊可萌发生芽管或形成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10~13×8--10um,具双鞭毛长17~29um,休止孢球形,直径8~10um,萌发产生芽管或间接萌发成小孢子囊:小孢子囊卵形,8--13×6--8p1I】。藏卵器球形,淡黄色直径20~3lpm,壁薄而平滑,柄多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