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

ID:36668338

大小:134.50 KB

页数:80页

时间:2019-05-13

《《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第一章隋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至初唐与南北文学的交融隋唐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分裂动乱,终于实现了南北的统一。国家的统一,在统一基础上的广泛国际交往,对文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过去由于南北对立,文化发展殊途。“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但自隋代统一,双方就开始互相吸收。唐初文人更明确地提出南北文学应“各去所短,合其所长”(《隋书·文学传叙》)的要求。这种愿望终于在统一局面下实现了。隋朝至初唐文学,主要是以南朝文风作为基础和底色,开始融入北朝文学新风。一方面,来自南朝的诗人江总、虞世基、虞世南等,带着很深的积习,并且北

2、朝文人之趋慕南朝文风,也是长期形成的风气。另一方面,南北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两种气质、性格和文化,也在互相吸引、并悄悄地走向融合与统一。北朝的诗人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写了一些较好的边塞诗,但其风格开始出现“词气宏拔,风韵秀上”的特色。第二节初唐宫廷文学与沈宋初唐文学是以宫廷文学为轴心,这实际上南朝文学格局的延续,虽然所反映的时代气息不同。从开国时期的秦府十八学士,到武后朝的珠英学士、中宗朝的景龙学士,前后承续,成为这个时期的核心文学力量。宫廷享乐、颂美成为这类诗千篇一律的主题(当然,太宗朝出现过一些箴规性诗作)。宫廷诗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上官仪(6

3、08?-644),他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向前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旧唐书》本传说: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武后、中宗朝,宫廷文学开始发生分化,其中在文学史上值得重视的是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合称“沈宋”,杜审言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沈、宋、杜都曾经是依附于武后的宫廷文学家,后来远贬南徼,他们的诗有了更深刻的情感内容。另外,他们在诗律上精心锤炼,在互相酬唱中,逐渐使诗律规则规范化、定型化。因此,后人有“沈宋律诗”之目,又推

4、杜审言为“律诗正宗”。这时期远离宫廷的诗人很少,唐初的王绩,其清新自然的文风(王绩是盛唐田园诗的先驱,他上承陶渊明,下启王孟),与宫廷文学大异其趣,但是,由于远离主流文学圈,其影响要到后世才表现出来。 第三节初唐四杰与张若虚王勃(650-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4?-689)、骆宾王(619-684?)合称“初唐四杰”,他们或者曾进入过宫廷和王府,或者与宫廷文人游处,但他们位卑而才大、名高,代表的实际是富有活力和进取精神的社会下层文人。一、初唐四杰与唐代文学革故鼎新。四杰是盛唐文学的先驱,他们敏锐地意识到龙朔初载以来,由于上官体的流行而出

5、现的“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之弊。他们带着下层文人对新时代的无限憧憬,对功名、事业的强烈渴求和幻想,在创作中喷薄出一股雄杰伟特之气。唐代新文学内质在他们手里得以树立。1.传统文学形式的改造。杨炯《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但却以简朴的形式、律诗的格局表达出一种盛唐边塞诗的气度;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却把送别的主题赋予了少年气,显得爽朗明快;骆宾王《在狱咏蝉》是咏物诗,但却全然变成了抒怀明志之作,脱尽了传统题材的摹写物态之气。2.传统文学素养。四杰都是在新时代生长的文人,但由于初唐时期南朝文风盛行,他们得到的实际是南朝文学的滋养,在他们的创作中,无论是声调、还是构词炼

6、意,都表现出明显的齐梁陈隋之风。尤其是歌行,他们发挥陈隋铺张扬丽的习气而变本加厉。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三联书店)说:“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由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认为这是对“宫体诗的自赎”。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与初唐歌行歌行发源于汉乐府,齐梁时,七言与骈赋相互渗透、融合,又在南朝乐府和永明新体诗的影响下,歌行体得以迅猛发展。至陈隋,出现了长篇巨制,内容多为边塞闺怨,辞藻华靡铺陈,声色描写细腻,多用虚词连接转折,声调流畅,一气呵成。到卢、骆、王,则极尽铺叙藻饰之能事,而又藉以抒情,夹以议论,情之所至,笔亦随之,篇幅或长或短

7、,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出流宕和气势。如骆宾王《帝京篇》、卢照邻《长安古意》,堆金砌玉雕梁画栋的华丽宫室,宝马香车珠围翠绕的车骑服饰,寻欢作乐放荡不羁的夜生活,构成这些诗作的歌行本色。但诗中对自我命运的悲叹和不平,才是它们的主旨所在,也是它们感人的所在。在四杰之后,歌行体的藻饰有所淡化,其声情、韵致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突出。这其中,刘希夷和张若虚是成就最高的。两人存诗甚少,但刘希夷以《代悲白头翁》、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一举成名。前者以落花起兴,咏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主旨,诗中的意境后来被曹雪芹化入林黛玉《葬花词》,林姑娘“花谢花飞

8、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