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地历史意义

论辛亥革命地历史意义

ID:36670997

大小:25.04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13

论辛亥革命地历史意义_第1页
论辛亥革命地历史意义_第2页
论辛亥革命地历史意义_第3页
论辛亥革命地历史意义_第4页
论辛亥革命地历史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辛亥革命地历史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摘要:辛亥革命被称为“不结果实的花”,本文围绕着这一观点,以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程作为基础,阐述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与其历史意义。不夸大辛亥革命的正面影响,也不对它的历史进步方面的意义予以抹杀,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关键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袁世凯,失败,历史意义一、革命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

2、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而帝国议会产生的历程和君主立宪制的实现,特别是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激励了中国官僚、士绅等追求宪政。日本实行宪政的步骤和朝野推动立宪的方式成为了中国朝野各界开展立宪运动的范例。2、清末变革文案大全实用标准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发起“戊戌变法”,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光绪皇帝亲自领

3、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导致流产。1901年,原维新派领袖、后来的立宪派首领梁启超便曾发表《立宪法议》一文,鼓吹君主立宪制。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2月5日,清末立宪派开始结成组织推动君主立宪。1905年,清政府曾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1907年9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彻底暴露了集权皇室的阴谋;令有心改革之士大失所望,转而同情革命,也敲响了亡清的丧钟。3、文化与军队的革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

4、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4、革命团体的陆续成立文案大全实用标准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丈夫团等。兴中会主要在华南一带开

5、展活动,光复会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开展活动,华兴会主要在湖南开展活动,共进会在长江流域开展活动,而后来成立的同盟会是全国革命力量的一个松散同盟,同盟会会员还在各地建立了各种同盟会的外围组织。二、革命历程1、武昌起义之前的革命活动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的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其中著名的就是黄花岗起义。这十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但却在全中国种下了革命的种子。2、保路运动文案大全实用标准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部分原本民办商办的铁路路权收归国有,此政策一出立

6、即引起湘、鄂、川、粤各省民众的反对,出现了广泛的保路运动。其中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是四川。在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宣布“以保路、废约为宗旨”。清政府为防止事态扩大急调大批湖北新军前去镇压,武昌城登时空虚,革命党人趁机在武昌起义。3、武昌起义由于武昌城内守备空虚,革命党人趁机在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

7、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领部顽抗。起义军经过反覆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三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

8、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4、袁世凯上位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清帝溥仪退位后,1912年2月13日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