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初探--以孝经刊误为参照

孝经初探--以孝经刊误为参照

ID:36716125

大小:778.9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5-14

孝经初探--以孝经刊误为参照_第1页
孝经初探--以孝经刊误为参照_第2页
孝经初探--以孝经刊误为参照_第3页
孝经初探--以孝经刊误为参照_第4页
孝经初探--以孝经刊误为参照_第5页
资源描述:

《孝经初探--以孝经刊误为参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孝经》初探——以《孝经刊误》为参照庄振华[陕西师范大学,西安710062]关键词:孝;《孝经》;本原;姿态摘要:由于没有足够清楚地阐明“体用”之“体”和“本体论/存在论”之“体”之间的区别,更由于没有意识到用前者解释古代思想这种做法的局限,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解释往往处于一种欲有所言,却又不能令人信服的尴尬局面,这种局面固然是由于没有在现代语境下足够清楚地表明中西之别,但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了宋明以来的哲学话语的影响。本文拟以对孝的现象的解释为突破口,穿插以与朱子《孝经刊误》的比较和对它的批评,从一个侧面表明古代的生活世界与关于本原和主体的通行解释框架有不可融洽之处,而是自有它的

2、一套理路。中图分类号:B2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11(2012)0l一0044一11孝是极能体现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与思想的一种现象,阐述这种现象,就能为我们理解传统思想提供一把很好的“钥匙”,而解释《孝经》,则是通达这种阐述的一条捷径。本文先通过《孝经》与《孝经刊误》的比较,初步表明对如何解释孝和孝的地位的两种不同的看法,以及产生这种区别的可能的原因;然后尝试通过对孝的发生与指向的解释,说明孝的现象的内在理路;在此基础上,通过证明孝行并非是体之用,显示出朱子对《孝经》的改写所存在的问题,借以说明寻求本原的方式与前人看待孝的方式有不融洽之处;最后,通过对所谓的“孝的扩展”的解释,

3、在更广大的视阈中看待孝,从而显明孝并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修身之事,而是与他人、政治和天地自然密不可分的。孝与《孝经》①人们对孝的地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界定,其中大体的趋势是,宋明之前,人们认为孝是仁义、德、教、行事、立身的根本,我们耳熟能详的“孔子日: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1]‘啪3’“孝为仁之本”、‘21“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3]‘脚’“仁者人也,亲亲为大”[4]‘M’等等,就是明证。到了宋明,孝由“体”变为“用”。程颢、朱熹、王阳明这些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都将“孝悌”限制在“为仁”(即行仁)这个“用”的层面,②从而大大窄化了“孝”的含义。收稿日期:20ll—Ol一16作者简介:庄

4、振华,男,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讲师。①今古文《孝经》的差别并不大。为方便后文与朱子《孝经刊误》相比照,本文的引用以古文《孝经>为主。②参见张琨将参加在广州召开的第七次“东亚近世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研讨会论文“日本阳明学者中江藤树与大盐中斋对‘孝’之解释”。·44·万方数据中国哲学《孝经》初探作为专门阐发“孝”的《孝经》,①虽然是“十三经”中规模最小的一部,但仍然像其他十二部经一样,有着今古文差异和巨大的历史变迁的问题,只是相对不太明显而已。早在汉文帝时,今文《孝经》就立于学官,置博士,后来分别出现古文《孝经》孔传、今文《孝经》郑注,都对《孝经》赞颂有加,比如郑玄就认为它是六艺之

5、“总汇”。[5]‘洲’六朝时,今、古文《孝经》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动荡。到唐朝,玄宗亲自为《孝经》作注,成为以后历朝的权威版本。而朱熹则在《孝经刊误》中认为此书顺序混乱,多出后人附会,遂强分之为经、传两部分,删去二百余字,[6】‘嘲瑚’以符合他本人的思想。朱熹之后,学者多赞同之,②遂使《孝经》式微。熊十力先生甚至认为《孝经》为“六国时小康之儒所伪造”。【71正如下文即将表明的,宋明以来对《孝经》的这种贬低乃是与学者所持的“仁体孝用”、孝只是行为表现的观点密不可分的。朱子认为《孝经》篇首所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中的“要道”“当自己而推之”,[2](脚’并绳之于古文《孝经》全书,得出了“庶人章”之后诸

6、章顺序混乱、多附会之语的结论。姚舜牧则说,“治天下本于道,道本于心,而根心者,唯孝为最大,舍孝以为治,皆末节也,唯明王能知其本,故说以孝治天下。”这两种解释明确地将“要道”与“孝”归于心,一部涵括天地、世界之方方面面的《孝经》,俨然成了一部个人成德之学。这种做法究竟是得圣人学问之精粹与入门之法,还是陷入内外之分的窠臼走不出来了?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明末王学中人吕维祺、罗汝芳可谓“异数”,他们高扬《孝经》。比如吕维祺就说《孝经》是“五经之总会,百王之大法”,“帝王相传之心法,与治天下之大经大本”,“五经不可无春秋,春秋不可无《孝经》”,③更大大地影响到了日本阳明学者对《孝经》的态度。④撇开二

7、人的心学背景不论,单就他们对《孝经》的定位而言,这种解释明显更切合于宋明之前人们对本经的看法。作为例证,我们可以比照一下董仲舒的说法:河间献王问温城董君日:“《孝经》日:‘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何谓也?”对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诸父所为,其子皆奉承而续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