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季黄东海水团与水文结构分布特征

春夏季黄东海水团与水文结构分布特征

ID:36716999

大小:622.89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14

春夏季黄东海水团与水文结构分布特征_第1页
春夏季黄东海水团与水文结构分布特征_第2页
春夏季黄东海水团与水文结构分布特征_第3页
春夏季黄东海水团与水文结构分布特征_第4页
春夏季黄东海水团与水文结构分布特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春夏季黄东海水团与水文结构分布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43卷第3期海洋与湖沼Vol.43,No.32012年5月OCEANOLOGIAETLIMNOLOGIASINICAMay,2012*2011年春、夏季黄、东海水团与水文结构分布特征1121①李伟王玉衡汪嘉宁魏皓(1.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457;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提要根据2011年春季(4月)夏季(8月)两个航次调查的CTD温盐资料,获得观测期间黄、东海主要水团特征:(1)夏季黄海冷水团10℃等温线在黄海海域中部30m以深,影响范围西至122°E南至34°N,最低温度为6.2℃

2、,比气候态平均冷水团温度低约2℃;(2)夏季冲淡水以长江口为中心,呈半圆形向外扩展,并无明显NE转向,30.00等盐线在32°N断面上东至124°E,南至29.5°N,扩展范围与往年相比偏西1°左右,而在SE方向较往年有明显延伸扩展。水文结构特征为:(1)春季,温跃层主要在南黄海中部以西,跃层强度仅为0.10—0.40℃/m;密跃层主要在长江口以东,跃层强度0.20—40.30kg/m;(2)夏季,温跃层强度最高值在长江口东北,跃层强度达到2.41℃/m,上界深度5.5m,厚度2.5m;黄海温跃层强度普遍强于东海,主要是冷水团区域表底显著的温度差异造

3、成;密跃层强度4高值区在33°N断面西侧海区,强度达到1.38kg/m,上界深度5.5m,厚度约为1.5m;沿长江冲淡水4舌轴方向的密跃层强度为0.30—0.60kg/m,自西向东逐渐减弱。关键词水团与水文结构季节变化,温跃层,密跃层,黄、东海中图分类号P731.1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黄海南部和东海北盐台湾暖水、黑潮次表层水的影响,西部近岸有大量部海域先后出现了大型水母暴发的现象(程家骅等,江河径流注入(周晓静等,2010;王家栋等,2011),其中2004),水母表现出很强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灾害长江冲淡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转向(韦钦胜等,2

4、011),水母种类霞水母、沙海蜇分别出现在长江口南北(张夏季存在于黄海中部的黄海冷水团是黄海最显著的1)芳,2008),凯尔特和爱尔兰海域也出现过水母种类水文特征之一(苏纪兰,2001;虞兰兰等,2011)。黄、的空间分布格局(Doyleetal,2007),研究表明水团、东海跃层的月际差异显著,生消过程明显(孙湘平,水文结构等物理特征对水母的分布格局有重要影响。2008)。对于温跃层,4月,黄海除苏北近岸、黄海西Graham等(2001)提出胶质类浮游动物的聚集与海洋南海域外,温跃层普遍形成,强度较弱,在0.10—水文结构有很大关系;Brodeur

5、等(1997,2002)发现白0.20℃/m,上界深度在5—10m,厚度10m左右,东海令海东部大型水母种群的分布受到潮汐锋的影响;尚未形成温跃层;8月,黄海、东海陆架区温跃层强度Doyle等(2007)认为在凯尔特和爱尔兰海域,高丰度普遍在0.30℃/m以上、上界深度为5—20m、厚度为的水母与跃层、锋面等不连续的水文特征相关。10—20m。对于密跃层,4月,黄海无密跃层,以长江4黄、东海海区宽阔,东部陆架海域受北上高温高口为中心的东海强密跃层初步形成,强度达0.60kg/m,*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1CB403606号;国

6、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830854号。李伟,讲师,E-mail:liwei2006@tust.edu.cn①通讯作者:魏皓,博士,教授,E-mail:weihao@ouc.edu.cn收稿日期:2011-12-31,收修改稿日期:2012-02-281)张芳,2008.黄、东海胶质浮游动物水母类研究.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130616海洋与湖沼43卷2上界深度为5—10m,厚度为10—20m;8月,黄海密品的实测校正,R=0.98)。根据温盐分布特征,探讨4黄、东海的主要水团及跃层等水文结构。水团的判别跃层强度多为0.20

7、—0.30kg/m,东海长江口外达到0.90kg/m4,上界深度黄、东海皆为5—10m,黄海密采用T-S图解法(李凤岐等,1989,2000),跃层的计算度跃层厚度为10m,东海为10—20m(孙湘平,2008)。参考《海洋调查规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7)的方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项目,2结果分析2011年在黄、东海组织了春夏两次综合考察,现场调查水母幼体分布区、水母数量变化以及生态与环境变2.1水团特征与影响范围的季节变化根据春夏所有经过校正后的温盐数据绘成T-S

8、图化。本文根据两次调查获得的温、盐、深数据,分析观测期间黄、东海海域的水团及跃层分布等水文结构解(图2),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