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学:学习医案的视点

中医医案学:学习医案的视点

ID:36808941

大小:276.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5-10

中医医案学:学习医案的视点_第1页
中医医案学:学习医案的视点_第2页
中医医案学:学习医案的视点_第3页
中医医案学:学习医案的视点_第4页
中医医案学:学习医案的视点_第5页
中医医案学:学习医案的视点_第6页
中医医案学:学习医案的视点_第7页
中医医案学:学习医案的视点_第8页
中医医案学:学习医案的视点_第9页
中医医案学:学习医案的视点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中医医案学:学习医案的视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讲 学习医案的视点怎样学好中医医案1.必须读好医案类书2.怎样读好各家医案主要内容怎样学好中医医案医案类书是按“分类隶事”的原则,将各种书中的病案搜集起来,按照病证、方剂、病因等名目,分门别类加以编排而成的研究医案的书籍。1.必须读好医案类书(1)什么是医案类书医案类书(2)几部好的医案类书《名医类案》12卷,明代江瓘(字民莹)所辑,是现存最早的医案类书。《续名医类案》36卷,清代魏之璓(字玉璜)辑。是现存篇幅最为浩博的一部医案类书。(以上二书几乎将清·乾隆年以前的医案囊括无遗。)《古今医案按》10卷,清·俞震所辑。该书将《名医类案》的内

2、容加以补充,并去粗取精,选案千余则。《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二集,何廉臣所编,1938年出版,搜集民国时期全国名医67家医案371则。《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一册,余瀛鳌、高益民编著。198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内容大致包括1911~1980年全国名医135家的医案436则。《经方实验录》3卷,姜佐景编,1937年出版。该书为姜氏录其老师——近代著名经方大家曹颖甫先生之验案。《中国医药汇海》“医案部”,蔡陆仙编。医案类书医案类书大多以证类案,案后多有评说。一证完结,又有对该证所选诸案的综合分析,认真阅读这些按语评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病案

3、本身进行反复思考,对于医案研究,可以事半功倍。医案类书(3)怎样读好医案类书读好医案,能提高我们对医家新理论的理解程度。熟悉古今各家的主要学术见解,亦能帮助我们加深对具体一案的认识程度。2.怎样读好各家医案(1)联系医家的学术思想读联系学术思想治一孺人腹疼数年不愈,体内气血俱虚,竟以一味独参治愈,自注云:气血俱虚,故用独参。治一男子遗精消瘦,属阴虚无疑,症状有足寒身冷,是阳虚之验,如此阴阳俱虚,石山亦用参芪之属调补而愈。治一小儿,常欲用手捂住阴囊,辨证属上焦之阳气不降,肝肾之阴气不升,上下阻隔,治取其中,仍以参芪为主,调理脾胃而获效。联系学术

4、思想《石山医案》明·汪机(字省之,乡人尊称为石山居士)为何石山双补气血,调理阴阳,升降上下皆以补气药参芪取效呢?这就必须对汪氏的“营卫论”、“参芪论”这一独特的学术见解有深刻的认识:联系学术思想“营卫论”认为:阴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体的阴阳是无限可分的。人身之气属阳,而气分为卫气和营气,卫气属阳中之阳,营气属阳中之阴,还可以继续分,营气之中的阳即是气,营气之中的阴就是血。汪氏本人是推崇朱丹溪的学者,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据此,阳常有余即卫气常剽疾滑利,不可常补之。而阴常不足即营气常不足,需要补充。那么补阴即补营,即兼补气血,这一

5、推理便成立了。联系学术思想既要双补气血,就必须有一种本身兼俱双补特性的最佳选择药物,这就是参、芪。“参芪论”认为:参、芪性温可以补气,补气就可助阳,参、芪味甘可以补血,补血就能益阴,那么参、芪就不单是补气药了,而是气血双补,阴阳咸调,补益脾胃,斡旋中焦的良药。联系学术思想再参考其它学者对于参、芪的论述,如张元素指出,参、芪皆可升可降,配清轻之品上至巅顶,配沉浊之品直补下元。汪绮石的《理虚元鉴》认识更为深刻,指出“人参大补元气,冲和粹美,不偏不倚,故在阴补阴,在阳补阳,能温能清,可升可降,三焦并治,五脏咸调。”而人参与黄芪配伍更加强了这一作用,

6、“人参之补迅而虚,黄芪之补重而实。”可见参、芪配伍,药性一快一慢,一迅一久,相须相依,增强药效。联系学术思想至此,对于《石山医案》中,几乎案案用参、芪,便有很清晰的认识了。汪氏用参、芪于临证达到如此纯熟的程度,当然也就是其对“营卫论”、“参芪论”最好的印证。汪氏既学东垣,又宗丹溪,后世称他为“新安医学派”的创始者,也确是名实相符。联系学术思想每案的组方皆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药方基本以四类药组成,即补脾胃、升阳气、泻火热、治兼证;一是处方药味众多,而药量极轻,配合严密。这样的病案,如果不读东垣的脾胃内伤论,不了解脾胃气虚,导致湿气下流,导致阴火上

7、冲,导致内伤发热,那就很难了解其中之真谛。联系学术思想东垣的病案:张锡纯医案中善用石膏:善用石膏治疗温热、发疹、痄腮等病;善用其调治杂病,如:用大量生石膏治毛印棠痰饮,治于某外感喘促,治袁简斋疟疾,治郭玉堂脑漏(鼻渊),治王荷轩痢疾,治刘锡五腹痛三年不愈,治马叟痔疮,治吕氏幼童眼疾等。想要入细地掌握这些病案之中运用石膏的经验,则必须仔细阅读《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解》:结合相关论著(2)结合与本案有关的论著读①《神农本草经》认为石膏性微寒,原非大寒,其苦寒之性远不如黄连、黄柏。②石膏宜于产乳,其性纯良可知,故可多用于产后温病。③石膏善治外感实热

8、,断无伤人之理,虚人外感发热,以人参佐之。④石膏善清头面、咽喉之热。《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解》:结合相关论著⑤石膏药力常在上、中二焦,寒凉之性,不致下浸滑泄。⑥石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