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沉与浮》(教科)

【教学设计】《沉与浮》(教科)

ID:36940175

大小:2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2

【教学设计】《沉与浮》(教科)_第1页
【教学设计】《沉与浮》(教科)_第2页
【教学设计】《沉与浮》(教科)_第3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沉与浮》(教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育科学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畅言教育《沉与浮》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张大丰◆学情分析学生在前段学习中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又掌握了一些有关沉浮条件的知识;同时从生活中也对一些物理现象有感知性的认识,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加之通过小实验,小组合作的方式,一定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2、知道如何控制物体的沉浮。3、利用浮沉条件解释鱼、潜水艇、热气球的沉浮原理【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2、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鱼、潜水艇和热气球的沉浮原理这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现象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通过课下制作“潜水艇”和“浮沉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用心用情服务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畅言教育【教学重点】理解浮沉条件。【教学难点】应用沉浮条件解释问题。◆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器材:鸡蛋水、盐、烧杯、潜水艇模型、浮沉子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浮沉子”小魔术,引入“沉与浮”二、新课教学(一)物体的浮沉条件1.活动:如何让在水中下沉的鸡蛋上浮学生设计方案,并

3、亲手操作。2.归纳浮沉条件根据鸡蛋的沉浮,结合受力分析,归纳浮力和重力应满足什么关系才能实现上浮、下沉和悬浮:浮力大于重力时,上浮;浮力小于重力时,下沉;浮力等于重力时,悬浮。学生受力分析,总结上浮和下沉的最终状态漂浮和沉底所满足的关系。教师用课件演示物体的浮沉条件,强化知识点。(二)控制物体浮沉的方法1.分组实验:如何改变物体的浮沉情况器材:烧杯、水、带夹气球、小瓶。把带夹气球和小瓶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用实验的方法改变它们的浮沉,教师巡回观察指导,直至成功。学生展示,一名同学操作,一名同学解说,其他同学补充评价。2.通过分析归纳鸡

4、蛋、小瓶和带夹气球实现浮沉的原理,总结控制浮沉的方法。师生共同分析鸡蛋实现浮沉的原理:加盐使液体密度变大,浮力变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鸡蛋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上。学生仿照鸡蛋的分析方式,自己分析其他两样物体实现浮沉的原理,学生讲解,教师补充评价。用心用情服务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畅言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控制浮沉的方法:鸡蛋和带夹气球都是通过改变浮力来改变浮力和重力的关系从而实现浮沉的,而小瓶是通过改变重力来改变浮力和重力的关系从而实现浮沉的。并分析鸡蛋和带夹气球改变浮力方法的不同,归纳改变浮力的两种方法:改变液体密度和改变排开

5、液体的体积。(三)应用浮沉原理解释现象1.幻灯片出示鱼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控制浮沉的方法分析鱼在水中是如何实现浮沉的。2.幻灯片出示潜水艇图片,让学生分析潜水艇在手中是如何实现浮沉的。并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潜水艇实现浮沉的原理视频,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教师演示实验:潜水艇模型浮沉。让学生参与实验共同实现模型的浮沉,并进一步分析其原理。幻灯片出示热气球的图片,让学生分析热气球升空的原理。教师演示实验:孔明灯升空(简要分析原理,如不成功则分析原因)教师简单介绍人类的航空航天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课下通过网络查找相关信息,

6、感受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三、小结和结束语1.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2.教师结束语(配合歌曲超越梦想),激励学生探索世界,同时让学生能正确面对人生道路的成败浮沉,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放飞理想,超越梦想。板书设计:一、物体的浮沉条件上浮:浮力大于重力悬浮:浮力等于重力下沉:浮力小于重力二、控制物体的沉浮改变浮力(改变液体密度、改变排开液体体积)改变重力◆教学反思略。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