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分析

江苏省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分析

ID:37115685

大小:319.7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8

江苏省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江苏省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江苏省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江苏省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江苏省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江苏省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1971-1975http://www.jeesci.comEcologyandEnvironmentalSciencesE-mail:editor@jeesci.com江苏省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分析123*芮雯奕,周博,张卫建1.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5;2.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100075;3.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农户秸秆还田不仅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而且在发挥我国农田土壤固碳潜

2、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江苏省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秸秆还田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制定促进农户秸秆还田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农户对于秸秆还田的决策存在差异:在较为发达地区,秸秆还田与否,农户更多的是从秸秆处理的边际成本出发;而略欠发达地区,则主要是基于秸秆的利用效益。此外,技术因素也影响农户秸秆还田的行为决策。在制定促进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的激励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农业生产以及农户生产经营的基本特征及差异,因地制宜,有效地促进秸秆还田在各地

3、区最大限度地被应用和推广。关键词:秸秆还田;农户行为;影响因素;江苏省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906(2009)05-1971-05秸秆还田不仅能够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耕地质效激励机制提供科学参考。量,而且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发掘农业土壤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的固碳潜力,对于缓解气候变暖与实现农田可持续1.1基本假设[1-2]发展具有双重的积极意义。然而在我国,秸秆还农户的农业生产管理行为受社会、经济、文化田率低、综合利用程度不高,特别是秸秆的肆意焚等因素的影响。基于农业

4、生产地域差异、产业结构[3-4]烧,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给耕地质量建设带来等因素,各地区农户秸秆还田行为存在很大的差一定负面影响。近几年来,各地政府相继制定了促异。对影响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基本假进秸秆综合利用、禁止田间焚烧方面的相关政策、设如下:措施,但从实施效果来看并不理想。政策的失效及(1)农户系理性的经济人。农户总是会追求成农田可持续发展需要技术及制度革新,以实现由禁本约束条件下的收益或者效用最大化。烧秸秆向促进秸秆还田及其综合利用的激励转变。(2)农户是社会人,其行为除受成本、收益等发达国

5、家对农户处理农作物秸秆行为的研究影响外,还受地域环境、社会公共政策、人际关系、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Illaand文化传统以及他人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此处,农户Robert研究了美国加州农场主处理稻草行为及其影之间的示范效应不纳入考虑范畴,认为每一个农户[5]响因素,Ekboir、HellinandSchrader分别分析了都是独立决策的。[6-7]德国和瑞典农户处理农作物秸秆的行为,认为自(3)不同因素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影响程度然因素、土壤条件、农业生产成本限制以及替代技和影响的方向不同。

6、影响方向有正向和负向之分,术成熟度等是影响农户秸秆处理方式的重要因素,影响程度也有主次之分。从政府补贴、发挥市场激励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1.2模型构建策,以减少农户秸秆的焚烧行为。我国对农户的秸构建分析的理论模型,假设农户秸秆还田的行为[8]秆利用及其焚烧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成本收益分是由其家庭效用函数U决定,而U又取决于解释变析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短期内秸秆还田是秸秆综量Xi(影响农户秸秆还田的各种因素)。即:[9]合利用较为可行的途径;但大量研究侧重于秸秆秸秆还田行为=U(影响因素变量)=U(农户[10-1

7、1]还田效益及其机理研究,而针对促进秸秆还田家庭特征,农户生产经营特征,区域经济特征,其推广的相关政策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江苏省农户调他因素)+随机扰动项。查数据为基础,对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在此基础上选取反映农户家庭特征的变量为:析,以期为政府建立促进秸秆还田应用和推广的长家庭总人口;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特征变量为:劳动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1094)作者简介:芮雯奕(1982年生),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生态管理与农业生态。E-mail:nolarui@yahoo.com.cn*通

8、讯作者收稿日期:2009-07-291972生态环境学报第18卷第5期(2009年9月)力数量、耕地规模、人均劳动力耕地、兼业化程度、表1样本区基本情况Table1Characteristicsofsampledsties人均农业收入、人均非农收入、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地区入比例、亩均化肥施用量;反映农户所在地区经济基本特征苏南苏中苏北发展的虚拟变量为:地区。分别用y=0和y=1表(吴江市)(扬州市)(宿迁市)示农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