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125410
大小:372.9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8
《黄河口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生态风险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441-446http://www.jeesci.comEcologyandEnvironmentE-mail:editor@jeesci.com黄河口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生态风险分析*刘爱霞,郎印海,薛荔栋,刘洁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摘要:以黄河口11个表层沉积物站位的实测16种多环芳烃(PAHs)浓度为基础资料,采用平均效应区间中值商法和阈值效应浓度、可能效应浓度法2种评价方法分析黄河口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阈值效应浓度和可能效应浓度法评价结果
2、表明:所有站位表层沉积物中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和苯并(ghi)苝、茚并(1,2,3)芘可能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黄河口东部和东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萘可能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平均效应区间中值商法结果表明,所有站位表层沉积物中的MERM-Q都小于0.1,发生综合生态风险的可能性较小,危害概率远小于10%。关键词: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生态风险分析中图分类号:X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906(2009)02-0441-06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分布广泛的环境污染品,利用阈值效应浓度/可能效应浓度法评价单组分物,具有较强的致癌、致畸、致突变性
3、,易于通PAHs的生态风险,MERM-Q法预测黄河口表层沉过径流、大气沉降、污水排放和海水养殖进入海积物中PAHs的综合生态风险。洋环境,并在沉积物和生物体中富集,破坏海洋1材料与方法[1]生态系统,进而危害海洋生态环境或人类健康。1.1采样黄河口的生态环境系统是典型的近岸型海洋环境采样工作于2006年8月进行,根据黄河入海口生态系统,气候温和,黄河及其他河流携带大量营水文地质情况设计了11个采样点,用抓斗式采样器养盐和有机物质入海,使得河口及其附近海域含盐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采集后冷冻(-20)℃保存直至度低,含氧量高,有机质多,饵料丰富,形成了适分析。监测站位如
4、图1所。宜于海洋生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整个1.2样品预处理渤海湾水域最适合海洋生物栖息、生长和繁殖的水沉积物样品置于实验室内,风干,过100目筛,域。但近年来,随着河口地区的快速经济发展和人置于密封塑料袋中(-10℃)保存备用。称取经筛口的增长,大量的污染物进入河口区,其中的PAHs分、混匀的样品2.0g与2.0g无水硫酸钠混匀,置被水体悬浮物吸附并最终沉积到沉积物中,危害水于100mL具塞比色管内,加20mL正己烷/二氯甲[2]生生物,进而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对黄河口表层烷(体积比1∶1)和0.5g铜片,密封,超声20min沉积物中PAHs进行监测和生态风
5、险分析,对于保障后静置0.5h,将上清液转移至平底烧瓶内。重复超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声萃取2次,合并上清液,用旋转蒸发仪浓缩至约1目前已有研究者对黄河口水体沉积物中mL。将浓缩液过硅胶/氧化铝(2∶1,质量比)层PAHs的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估,如闫菲采用析柱,用少量正己烷冲洗平底烧瓶2次,转移至层Long提出的效应区间低、中值法评估了黄河入海析柱,适量正己烷淋洗烷烃,弃去。用50mL二氯口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黄河入甲烷/正己烷(体积比3∶7)洗脱层析柱,洗脱液[3-5]海口沉积物中PAHs潜在生态风险较低。但对黄旋转蒸发浓缩至1m
6、L左右,氮吹定容至1mL,保河口水体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分析研究目存待测。前还处于简单定性阶段,不能确定沉积物中PAHs1.3仪器分析[6]对生物产生危害的概率。平均效应区间中值商法PAHs组分采用配有6890N型气相色谱仪和(Meaneffectsrangemedian-Quotient,MERM-Q)采5975B型质谱检测器的AgilentGC-MS进行分析。用定量方法划分出多种污染物的生态风险程度,GC/MS条件:进样口温度是250℃;柱初始温45-1是一种可靠的定量预测污染物联合毒性效应的方℃,保持1min,以6℃·min程序升温至200℃,[7]-1
7、法。目前在国内尚未有学者应用MERM-Q法预然后以8℃·min程序升温到300℃,并保持5min。-1测黄河口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综合生态风险。载气为氦气;流量1.0mL·min。不分流进样,进本研究采集黄河口11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样量为1μL。毛细管柱:HP-5MS(Agilent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06039)作者简介:刘爱霞(1982年生),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洋环境化学研究。E-mail:qingyang0530@126.com*通讯作者:郎印海(1973年生),男,副教授,博士。E-mail:yhlang@ouc.edu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