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情境

巧设问题情境

ID:37153491

大小:4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9

巧设问题情境_第1页
巧设问题情境_第2页
巧设问题情境_第3页
巧设问题情境_第4页
巧设问题情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巧设问题情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巧设问题情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2009-06-2919:16:38)转载▼标签:文化分类:教育教学摘要:所谓问题情境,就是通过问题设计来渲染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氛围,以达到深入理解文本并解决问题的目的。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最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问题情境   语文教学   教学效果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

2、,愚者问得笨”。这些家喻户晓的名言都展示了“思”与“问”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便产生了“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通过问题设计来渲染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氛围,达到深入理解文本并解决问题的目的。尤其在语文课堂上,巧妙的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吹皱一池春水”,达到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激起千层细浪”,训练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从而最终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下面本人就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出发,通过三个课例谈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

3、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周小山等人在《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一文中认为,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状态。然而纵观我们的课堂就会发现,问题情境创设和运用的很多,但效果却不明显,随意、低效的现象还很严重。那么,究竟该如何创设有效的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呢?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情境创设的是否成功,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而要设计出成功的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的问题,就要求语文教师

4、在课前作充分的准备,做到以下几点:(一)注意问题的多效性传统意义上的情境创设的功能大多是凭借视听手段渲染教学的环境和氛围,手段和结果单一。而问题情境的内在因素是多元的,能产生的效果也是多样的。所以我们在创设间题情境时必须充分注意考虑和展现它的多效性。一是问题要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是促成学习活动获取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才会是轻松、愉悦、积极的。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下册《春酒》这一课时,考虑到孩子们对于新年总是有许多丰富的感受,我设计了“大家都来说新年”这一环节,开始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在中

5、国传统节日中,过年是最隆重最热闹的,大家喜欢过年吗?你觉得过年最快乐的事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以此来营造一个学生熟悉而又倍感亲切的情境来,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二是问题要能够顺利达成移情。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目标的达成是内在的,“润物无声”的。学生的情感要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所设计的问题自然也要考虑到这一点。如在教学琦君的《春酒》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离别之苦、思念之情,我并未急着讲解作者的情思,而是先延伸了这样一个问题:无法排遣的乡愁融在了游子的血液里,凝聚在他们的笔端,在文学史上绽放着迷人的光

6、彩,你读过这类作品吗?请把你读过的内容或经典语句给大家说一说,好吗?学生很快调动积累,背诵了很多有关“乡愁”的诗词,如崔灏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余光中的《乡愁》……然后播台湾歌曲《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随着悠缓优美的旋律,学生沉浸在歌曲的意境中,尽情体验着思乡之情。我让学生试用语言把刚才想象和感受到的表达出来,使他们明白原来这就是“乡愁”,这就是作者写《春酒》目的。三是问题的设计要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以问题解决为主的

7、教学是板块式的、框架式的,故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探索、主动完成意义建构、养成优良素质的过程。因此,判断一个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就是看是否做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如教《孔乙己》一文,在探究孔乙己的死因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是挨打和饥寒交迫,再也没有了其它原因,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孔乙己到酒店来喝酒仅仅是为了喝酒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了,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寻找孔乙己喝酒的原因,后来发现他到这里可以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只有站在短衣帮里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只有在小孩子面前才能显示

8、他的自尊。通过这样的探讨,学生对孔乙己和当时的教育制度理解的更加深刻,对人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又了自己的理解。(二)注意问题的整合性从表面看,问题情境的创设似乎是外在的,实际上,它源于课文,跟课文紧密相连并高于课文。语文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文本,在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且又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突破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