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

ID:37161166

大小:25.1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9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_第1页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_第2页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_第3页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_第4页
资源描述: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 (2018-04-2911:21:38)转载▼标签: 365分类: 资源共享原创 2018-04-24 徐奉先刘芃  此次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是我国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一次跃升,在继承多年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新型课程标准体系。其中,学科“素养”内涵与结构的研究与凝练,展现了学科知识体系与人的发展的有效结合,同时,也把“教”和“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教育教学和考试评价带入了一个共存共荣的新境界。对于新一轮高考改革来说,考试要以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需求为依据,深入理解学科素养对考试命题的指导作

2、用,回应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素养要求,创制公平、科学、可操作的考试标准体系,建立新型的考试观。  新课标颁布后,势必给基础教育带来一系列变化,教学的方式理念、课程安排、学习效果检验等环节都需要一一理清,才能适应综合改革的要求。新课标的亮点在于核心素养,落实到考试评价领域,如何有效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在技术上也会衍生出一些需要破解的新问题,如学业水平考试制度需要重新设计,要让学生通过每门课程的学习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到不同学习领域与课程,其考试方式也需要根据课程特点而制定。此外,从实践上看,新课标颁布后做到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殊

3、为不易,更应该提前做好流程设计。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把传统的考试领入这一崭新领域。 一、从考试到评价  考试就功能而言,从来都是一种评价,但以往的考试是一种狭义的评价,缺乏与“人的发展”这一整体架构的有机联系,也缺乏与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相适应的具体评价目标,因此这种狭义的评价往往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又由于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学的指挥棒,因此这种狭义的评价往往导致教育的应试化倾向。  从评价的角度看,课程标准就是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它不仅罗列了评价内容,还提供了评价标准、评价规格、命题建议等一系列指导性原则

4、。从这个角度而言,考试不再是一座孤岛,而是从此有机地融入到整体的教育过程中,成为教育过程当中的重要一环。当然,不是说如此一来就能从根本上杜绝应试教育现象,因为有考试就会有应试,我们改变的不是应试,而是应试的性质。在新课标环境下,应试将是一种良性表现。  1.研究质量标准,制订测量目标  考试的首要工作,就是不断深入地研究历史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这永远是考试的首要问题,也是最终问题,也就是说考试要研究的,是把素养的表述转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测量目标。例如新课标史料实证水平4要求“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

5、行论述”。这显然是针对教育过程而言,那么考试该如何落实呢?这需要有具体的考核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题型,才能实现对这个素养的考核。其实高考也一直在作各种尝试,考查学生的问题意识。高考文综全国卷的第41题就是一例。这种考查意图和题型,完全能够落实“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要求,概括而言就是要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释问题和论证问题,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予以有价值的解释。因此要建立一整套与学业质量标准相适应的考试目标体系,才能把对素养的评价落实到每一次考试中和每一道试题中。2.关注教育过程,完善考试内容  形成与学科素养和学业标准相协调的考试

6、内容体系,是考试的重要任务。教育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材和相关教育活动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行为,因此考试的对象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考试是对素养水平和学生心智水准的测量,因此,就得跟上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同时,考试也会受高校选拔要求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发生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方面,这就会导致对考试内容的重新审视。总之,不是说有了新的课程标准,考试内容的改革就失去了意义。恰恰相反,考试内容改革的任务更重了。只要是具有选拔功能的考试,对考试内容的要求就会随选拔的要求而发生变化。另外,在对于考试内容的理解上,有人把教材内容与考试的“新情境”混淆

7、在一起,认为考试必须回归教材、回归知识本位,这其实是对考试内容的一种误解。考试永远是考查某种迁移能力,考试最终是解释受试的学科素质、学科素养、能力结构和知识运用的水平,是一种多维度的评价,而非单向的知识评价。识记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在素养中仅仅是水平1的层级,连合格考都达不到。当然,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考试的内容,通过新情境回到教材的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当中去也是考试的应有之意,但这远远不是全部,尤其不是高阶水平的全部。事实上,即使是全部考查教材内容,也不会完全按教材的逻辑照搬到试卷上面,也需要一个转换思路的过程。只要我们在素养的统领下,照顾

8、好教学与考试这两个方面,素养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3.研制测量工具,提高考试效度  追求考试的有效性是考试的“天命”。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