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

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

ID:37174322

大小:3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1

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_第1页
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_第2页
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_第3页
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_第4页
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摘要:态度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人的社会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样,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人们交往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从态度的意义、构成、机理以及塑造出发,通过对态度这一概念的科学理解,结合实践的探讨,本着人本的思想、科学的理念,探索在对企业员工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如何使态度的形成更为科学化、人性化,从而达成积极态度培养的目标。关键词:社会心理、态度、因素、形成、作用引言:在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所谓态度,一直是两种传统社会心理学学科中非

2、常重视的研究领域。其主要原因就是态度进一步影响和完善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无论是我们对其他人的行为或领域或是社会环境的解释,还是我们对他人及群里的各种反应,或多或少都与我们所持的态度有关。正文:在社会心理学体系中,态度的定义是由于人的社会态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根据自己理解对太对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在我看来,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它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了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态度是认知、情感、意向三要素构成的、作为外

3、界刺激与个体反应的中介因素、个人内在的、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的综合心理反应倾向。我们知道,在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史上,大多数的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态度有三个要素构成。一、认知的因素认知因素是态度的主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了解和评价。人们在感知态度对象时,必然在脑海中形成心理映像,形成什么样的映像,与己有的只是状况相关。例如,具有不同文化的人内心深处的心里是不同的,文化高的觉得知识是成功动源,而文化低的往往觉得知识对他们来讲就是空谈,一无是处。另外构成认知的成分除了各种具体的知识以外,最主要的成分是人的信

4、念或信仰,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价值观,比如说,我们对一个事物或一个情境形成某种态度,包含着我们对该事务的信仰,以及对该食物具有什么社会价值的认识。二、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表现为对某一类社会事务和现象的喜爱或厌恶、同情或排斥等。换句话说,我们对一具体的对象,总会有好货不好的评价。好的评价会产生喜欢的情感,不好的评价则会残生厌恶的情感。所以态度总是和一定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态度形成过程中,由于情感常常没有经过周密的心理推断,所以情感因素往往

5、是态度更简约。例如,人们往往这样表示态度:“我热爱中国共产党”、“我喜欢女孩留长发”等。我们还发现,在态度的形成中有时情感比认知更重要。例如说我们平时时常谈到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情感就起主导作用了。所以从态度结构来细分,情感产生于认知,但情感一旦形成,就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甚至会影响认知。三、意向因素意向因素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的对象作出某种反应。但意向还不是行为本身,而是我们行为之前的思想倾向。比如说,我想找份好工作,我想出国留

6、学等等。从一般来说,在社会心理学中这三个要素通常是协调一致的。比如老师看到某个同学努力学习,表现一向很好,这时老师会觉得该学生很优秀,从而很喜欢他,愿意和他接近,甚至愿意和他做朋友,还交给他很多重要的事情。反之,如果该学生油腔滑调,那么老师可能产生一种不信任感,甚至经常狠狠地训斥他。不过,并不是任何时候这三个要素都是协调一致的,也会出现不一直的情形。当三者发生矛盾时,情感因素则会起主要作用。例如:我们常常知道某个人真的很不错,而且有不少的优点,可我们就是不喜欢他。我们时常会对别人说:“知道是一回事

7、,做又是另外一回事。”;“我虽然知道这件事该如何处理,但在情感上转不过来”。因为认识上的转变是很容易的,但要在思想上情感上得到真正的转变,就比较困难而且缓慢了。另外,态度与人们的行为是精密联系的,积极的态度趋向与接近该态度的对象,而消极的态度则趋向于躲避该态度的对象。虽然构成态度是有以上三要素构成的,但是态度的形成确实一个繁杂的过程,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的形成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的,其形成的程序与个体社会化的程序是同步的。一个婴儿出生的时候,只是一个生物体、一个自然人,需要得

8、到承认的照顾才能生长发育,最终成为社会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对周围世界形成了种种态度,逐渐拥有一套固定的价值观念。随着周围环境间的变化,他对事物的态度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成为一名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一、欲求的满足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都有欲求,欲求是人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欲求得到满足,紧张自然消除,从而产生轻松愉快感以及美感等。由此可见,欲求满足对于态度结构中情感与意向两种成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凡能满足个人欲求的对象必使其产生的态度。反之,阻碍欲求满足或引起挫折的对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