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先生与赛先生的中国命运

德先生与赛先生的中国命运

ID:37200366

大小:3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9

德先生与赛先生的中国命运_第1页
德先生与赛先生的中国命运_第2页
德先生与赛先生的中国命运_第3页
德先生与赛先生的中国命运_第4页
德先生与赛先生的中国命运_第5页
资源描述:

《德先生与赛先生的中国命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德先生与赛先生的90年中国命运周为筠摘要:1919年1月15日,中国人迎来了两位陌生人: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位来自西洋的先生成为中国启蒙运动最深入人心的形象,他们对未来中国带来的影响极其深远,几乎成了新文明理想的代名词。德先生和赛先生实际上就是demoevccy和science,即民主与科学。按照当时的语言习惯,根据原来英语发音起了个非常中国化的名词。两个充满人性化的启蒙先生便在90多年前的中国诞生了,他们在风雨如晦的暗夜里为国人点亮了耀眼的灯塔,照亮人们前行的目标和方向。  最先为国人介绍这两位先生的是陈独秀,

2、他作为《新青年》的创始人,代表杂志慷慨激昂地宣誓,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新思潮的两大理想,是现代文明的两大目标。  当时中国的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们,确信这两位可爱的外国先生可以救中国。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深情召唤下,一些青年逐渐地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以至于突然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旧道德、旧文学的堡垒。不久寻求民族解放和富国之路的一次壮举———五四运动如浩然江河奔腾而出。  德先生与赛先生  《新青年》从创刊到1919年初时,逐渐像春雷初动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影响如日中天,以至于每期新刊一出版,在青年中就不胫而

3、走,大家争相传阅、一睹为快。  为了吸引读者目光,夸张的笔法和过激的言词,这本是大众媒体惯用的伎俩,捻熟于报刊之道的陈独秀自然懂得。《新青年》一路狂飙突进,向来都是把话说得非常激烈,语不惊人死不休,以骂人之声鸣锣开道。例如陈独秀把纲常伦理骂得狗血喷头,把古文宗师一棒子打成“十八妖魔”。钱玄同则更是彻底,造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的咒语。  《新青年》有时故意将问题推向极致,话必说到十二分来警醒麻木的大众。逐渐这颗思想巨石在死寂的现实激起了涟漪,自然遭到守旧势力强烈的反对。比如黄侃曾戏谑胡适:胡先生你口口声声说要推

4、广白话文,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大名就不应叫“胡适”,而应改为“到哪里去”才对呀!前清遗老辜鸿铭对“改良”文学二字十分不满,讥之曰:“既良何改,难道要改良从娼?”在《新青年》的队伍里,德先生与赛先生并不孤单,因为除了陈独秀、胡适,还有鲁迅、李大钊、钱玄同等一时俊杰真心拥带他们,努力地为两位洋先生鼓吹。这些《新青年》同人都留过学,深受西方思想巨大影响,对民主、科学的建构依赖于自己的学理,这个学理依据有尼采主义、杜威实验主义、赫胥黎存疑论等西方理论。  当然,《新青年》同人的思维方式基本仍是中国式的,他们个个旧学功底深

5、厚。要知道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出现在历史舞台那刻,就被灌输了近乎宗教信仰的理想主义色彩,《新青年》同人当然也不例外。所以,他们又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处江湖之远,却怀庙堂之忧的精神。以传统士大夫思想之“格”民主与科学,以致于同人们把德先生、赛先生当成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工具。  《新青年》高举德、赛两先生的旗帜,深挖造成中国两千多年缓慢甚至停滞发展的根源,在历史的记忆中翻箱倒柜,对封建专制、宗法制度、三纲五常、文言旧学予以毫不留情地批驳与痛斥,态度激烈如陈独秀、痛切如鲁迅、中立如蔡元培、温雅如胡适……他们批判的精神一直贯

6、彻始终,在科学与民主的坚守上一致不二。他们寄望于德先生与赛先生解决中国一切的问题,以至于这两位先生被人称之“德菩萨”与“赛菩萨”。  两位先生的多舛命运  《新青年》虽然祭起德先生、赛先生的两面大旗,可惜恰恰是这本杂志自身有些做法似乎少了两位先生的风度。  比如《新青年》在1918年9月发表了陈独秀《质问<东方杂志>记者——<东方杂志>与复辟问题》一文,质疑当时流行文化大刊。态度刚愎、议论激昂,根本容不得他人辩论的余地。  1918年3月《新青年》上,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模仿旧文人的口吻写信,历数白话文的种种可笑、

7、可鄙之处。而刘半农则以记者的身份,回信登在同期杂志上,用各种俏皮话把他挖苦一通。炮轰“王敬轩”这个虚拟的箭靶子之后,给当时思想文化界极大的震动,真的引来了双方拥趸者,其中最著名当属后来林纾的反对。但《新青年》却对反对者态度近于咒骂,缺少了赛先生的风度。  《新青年》这种没有点赛先生的风度行为,引起了以维护固有文化为宗旨的《学衡》诸君不满,梅光迪指责“彼等不容纳他人,故上下古今,唯我独尊之概。其论学也,未尝平心静气,使反对者毕其词,又不问反对者所持之理由,即肆行谩骂,令人难堪。”[梅光迪:《评今人提倡学术之方法》,

8、《学衡》2期,1922年2月。]这就是批评《新青年》不民主、科学的做派。  五四后期,陈独秀的思想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先驱和民主旗手,终于与他曾经无限崇尚的德先生说拜拜了。他不仅仅告别了德先生,而且开始猛烈批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  在1920年《新青年》第8卷1号上,陈独秀态度来了一个大转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重新阐述自由民主问题,并且批判西方资本主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