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室学科1

走出教室学科1

ID:37268010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0

走出教室学科1_第1页
走出教室学科1_第2页
走出教室学科1_第3页
资源描述:

《走出教室学科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走出教室学科学鼎城区武陵镇花船庙小学 姜友付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对于很多动物和植物都比较陌生,知之甚少。前不久,我听一位老师教学《植物的繁殖》一课时,她在教了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之后,提问:“番薯用哪种方式繁殖的?”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学生们确定了番薯是用根繁殖的。她紧接着又问:“萝卜是用什么方式繁殖的?”这下可难住了学生们,又一番激烈的讨论在“根”和“茎”之间展开了,最后都说是用根繁殖的,没有一个人说是用种子繁殖的。面对“萝卜是用什么繁殖的?”简单问题,学生都答不上来,我感到有点意外。看来我们科学课教学上的弊病已经很明显了,课堂教学单

2、纯地传授知识,确切地讲只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长期下来,学生形成了只记住课本知识、读“死书”的习惯,不能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大自然相联系,更不能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当然谈不上什么科学探究精神了。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不要把学生拘泥于仅仅是以文

3、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的现成的知识,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一、要学会充分地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1、科学课程教师用好教材是不可忽视的。学校资源包括学生的教材,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最基础的科学知识,提供了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2、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自行实验。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象科学家那样能自行实验研究,而现在很多学校的实验室只是个摆设,根本没有对学生开放因此,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可由值班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

4、里,轻松自在,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了却了他们做完实验的心愿。2、发挥网络、图书室优势,扩大信息收集范围。在学生学习探究中,经常会碰到这样或是那样的疑问,说实在的,许多疑问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的,而学生恰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上《太阳太阳系》一课时,许多学生提出了“究竟有没有外星人?木星、水星上有哪些东西?”等问题,象这些问题单凭课本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图书室借来有关这方面的书刊来查阅,同时还可以开放电脑室,让学

5、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搜集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再如学习《生物进化》时,许多学生提出“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这一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书上有不同的说法,究竟怎样回答才能让学生满意呢?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图书室、电脑室找答案,学生最后收获的肯定要多于“恐龙灭绝问题”的本身。二、要带领学生去大自然中探索发现。大自然不仅仅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本孕集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的“教科书”。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

6、、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让学生自己去大自然中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如在教学《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课文时,学生对蚂蚁、蜗牛还是比较熟悉的,很多同学都玩过蚂蚁、蜗牛,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形成“书中的蚂蚁”和“大自然中的蚂蚁”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三、要教会学生在社区和家庭生活中应用。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可以在生活中

7、学到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验学好科学知识的乐趣。前几天,一位学生问我:“为什么早上起床时,我卧室的窗户玻璃上都沾满了水珠?”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非常欣喜,但我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于是我给了学生几天的时间去生活中找一找:还有哪一些地方会出现“神秘的水珠”?几天后,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出现“神秘水珠”的地方:“我发现电饭煲煮熟饭后的锅盖上有水珠”“我在玻璃上哈气时也会出现水珠”“我从冰箱里拿出饮料,饮料瓶外面很快也出现水珠”。“……”学生们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气氛异常激烈。我再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水珠时

8、的相同条件,最后经过讨论后,大家形成统一意见:热的水蒸气碰到冷的东西,就会形成水珠。这时,我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