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明朝散发弄扁舟》 (苏教)

《渔父》《明朝散发弄扁舟》 (苏教)

ID:37408961

大小:70.0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3

《渔父》《明朝散发弄扁舟》 (苏教)_第1页
《渔父》《明朝散发弄扁舟》 (苏教)_第2页
《渔父》《明朝散发弄扁舟》 (苏教)_第3页
《渔父》《明朝散发弄扁舟》 (苏教)_第4页
《渔父》《明朝散发弄扁舟》 (苏教)_第5页
资源描述:

《《渔父》《明朝散发弄扁舟》 (苏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五)畅言教育《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在浩如烟海的人物形象中,古代文人最钟情渔父。渔父形象像一条河流,从中国文人的纵深地带经过和穿越,带给他们持久的魅惑和追慕,把文人们在仕与隐之间挣扎的内心,照耀得“火树银花不夜天”。经过漫长时间的淘洗,渔父不再是一个语词,而是一个叠加的意象,一个浓缩了丰富文化色彩和哲人前思的“那一个”。它不断出现,不断被书写,成为隐逸文化的一种象征,成为荣格所说的原型。渔父的背后有着强烈的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无意识。要考察隐逸文化,要研究古代文人的

2、隐秘心理,很有必要对渔父形象做一番探讨。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中。文章中的渔父须眉皆白,智虑高超,仙风道骨。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归真也。”(《庄子·杂篇·渔父》)渔父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子所谓的“性服忠信、身形仁义”、“饰礼乐、选人伦”,都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而渔父所谓的“真”,就是“受于天”,主张“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这

3、是道家清静无为的观念和儒家“明知不可而为之”价值观的一次微妙的碰撞。最终,孔子为渔父的思想所折服,如梦初醒,甘拜下风,尊渔父为圣人。累累若丧家之犬的孔子,似乎恍然明白了自己“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背后的真正原因。其实,这个故事明显是伪作,当是后世道学者借助庄子对孔子的冷嘲热讽。真正的渔父形象的源头还是《楚辞》。用心用情服务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五)畅言教育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

4、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这个则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一次真正的碰撞,火花四射,精彩绝伦。《楚辞》的本意,恐怕是要借助渔父来衬托屈原的高迈。面对社会的

5、黑暗、污浊,屈原执著、决绝、不苟且、不合作、不低俗,明知不可而为之,始终坚守着人格高标,宁愿舍弃生命,也要放声呐喊,纵然理想破灭,也要精神清洁。然而始料不及的是,飘然离去,一曲高歌,随风而逝,不复与言的渔父形象,反而给后人留下更为巨大的想象空间,成为或仕或隐者的一种理想寄托。从《离骚》开始,中国的文人就被一种寻找、追求和向往的热情所充溢。不管这种期待何等渺茫,亦不管这种探寻何等徒劳,文人总是难以停止探求的脚步。他们的向往,总是在水一方,像反复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样,奔赴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朝为田舍郎,暮

6、登天子堂”的梦想异常强烈,只是苍龙永远在前,长缨却不知何时在手?一股难言的苦涩充斥心头。正如希罗多德的《史学》所言:“人们所知道的最凄绝的悲痛,便是奋力去做许多事,却又一事无成。”伟大的文人总是伴随着伟大的痛苦,这种痛苦超出了一己之悲,成为人类挥之不去的情感模型。好在我们还有渔父,给失意的文人寻找了别一种人生和出口。乐天知命,与世推移,任凭尘世纷纷扰扰,我自恬然自安。这就是渔父的立身处世。面对一池碧波,卸去满身疲乏,也无风雨也无晴。功名富贵与我何加焉?仕途经济与我何加焉?这是文人走出“读书只为稻粱谋”的伟大

7、一步。也是渔父身上最激动人心之所在。然而,这种脱离现实的对抗实际上是苦痛的,也不为主流价值所趋向。但也许正因为它拉开了和现实的距离,反而又充满了一种乌托邦式幻灭的美感。历史上最著名的渔父有三个。其一是庄子。用心用情服务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五)畅言教育庄子钓于濮水,楚王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曳而尾于涂中乎?”(《庄子·秋水》)这一小段之中,有很多重对比,意味深长。第一层对比是庄子和楚大夫

8、。一边是轻松自若的濮水垂钓客——庄子,一边是满面尘灰的仕途奔波人——楚大夫。谁更能享受真正的生命乐趣?第二层对比是庄子的两种选择。一边是楚国的相国高位,居庙堂之高;一边是濮水的烟波钓叟,处江湖之远。哪一种更能激活出生命的云淡风轻和丰润灿烂?庄子也知道,“此可对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于是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曳尾涂中”?这又是一重对比,两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